只是今天杨震的态度,已经清晰的表明抗联绝对不会在自身兵力不足,以及在日军给他们的威胁并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之下出兵东南亚的。而且在谈话之中清晰的表达,他们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任何的商谈余地。
虽说不见得对杨震的性格,像霍普金斯那样摸的那么透。但是作为军人,也当过战区最高指挥官的韦维尔上将。从军人的角度来看,却是清楚的知道,对于杨震这种人来说,一旦下定决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因为作为这样一支军队,在那么艰苦情况之下走出来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不是意志异常坚定,是走不到今天的。没有这份决心,他们那里能够在这当初那种几乎没有任何翻盘可能的情况之下,还在坚持继续战斗而不是投降。
直到这次考察,美英代表团之中的绝大部分军官,才知道这支军队的来历和发展过程。韦维尔上将曾经扪心自问过,如果当初在他们遇到的那种情况之下,一点换了英国军队,恐怕再精锐的部队也早就溃散了,更别说一步步的走到今天。
正是有了这个认识,韦维尔上将眼下已经彻底的放弃了争取的念头。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原来还有可能进行这种交换。但是现在,美国人已经决定对抗联提供援助。这份协议的签署,也就意味着英国方面想要拉拢美国方面,一同通过采取这种手段去压迫抗联同意英国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已经是不可能。
而且在莫斯科会议上,美国人虽说答应协调英国人与抗联之间的关系。不过眼前这位掌握着全球需要美国战略物资的霍普金斯,对于这事情明显并不热心。其表现出来的热情度,远远的低于原来的哈里曼先生。
同时在战略利益上,美国人也不会对眼前的这位年轻统帅逼迫太过。相对于在远东,只有菲律宾一块殖民地的美国人来说。他们更重视在中国的几百万日军,能不能在必要的时候,被牵制在中国大陆,而不是单单是南方军那几个师团的兵力。
在远东只有菲律宾一个殖民地的美国人心中很清楚,他们与日本人的较量更多是在海洋上,而不会是在东南亚的那片热带雨林之中。他们答应出面,只是出于维持与英国人现在的战略同盟关系而已。他们会出面,但是不会过于逼迫抗联按照英国的利益行事的。
也正是短短的时间之内,在脑海之中转过了这么多的念头,韦维尔上将最终还是决定喝下杯中这些酒。尽管无法实现说服抗联出兵,协防英属东南亚的目的。但是对于韦维尔上将来说,他不能不为第二个目标努力。
在满洲境内还有日军大量重兵的情况之下,已经彻底丧失了继续劝说杨震答应英国方面要求的韦维尔上将。已经将希望退而求次的转为要求这些拒绝了大英帝国要求的中国人,能牵制住这里的日军最精锐师团无法南下增兵东南亚战场。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小小书屋;https://www.xxs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