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事·战争 > 战争幻想 > > 第五百零一章杨震的长远规划和目标 (2 / 3)
        而机械工业,是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重武器装备的根底。没有成熟的机械工业,以及大量的相应技术工人,就算有了工厂和相对应的设备,也生产不出来需要的武器装备。而抗联虽说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但是充足的技术工人却是没有办法找到太多。

        甚至对工人的需要,无论是质量和数量上,都远远的无法得到满足。整个北满根据地,在四二年可以进行焊接的焊工数量,还不如美国通用公司拥有的数量。其中高级焊工,甚至不如人家一个制造厂多。制造飞机和发动机所需的钳工和铆工的数量,更是严重的匮乏。

        东北的确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被日本人占领之后,日本人也在东北大量的投资,也建设了一大批的重工业体系。甚至可以说,二战日本陆军使用的大炮和轻武器,以及弹药很大一部分都是东北生产和制造的。

        但是这些工人,都在被关东军严密控制的南满以及关东州。北满那点依靠建材、纺织、木材加工和食品工业,培养出来的工人七拼八凑也远远的无法满足需要。而单薄的人口底子,也无法一口气提供太多的有一定文化水平,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成型的工人。

        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杨震表态不太参与地方工业建设之后。却被中央明确拒绝不说,还在他这个东北局第二书记的任命上除了原来主管作战和军事之外,还直接加上了一条主管工业和科学技术、对外谈判等分管工作。而且对外无论是地方还是军事方面的,都是由杨震负责。

        原本打算从地方工作之中抽身,没有想到反倒是适得其反。非但没有减轻自己的负担,反倒是之前还属于越权的行为,反倒是被中央确定了下来。在再三请求却被中央拒绝,甚至副主席亲自来东北做工作情况之下,只能无奈接受中央任命的杨震。

        在为整个北满工业的发展做规划的时候,按照年度制定了一个详细的,甚至有些啰嗦的长远年度目标规划。其中四二年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对坦克、飞机、火炮、汽车进行试生产,先掌握和熟悉生产技术,以及最大限度的培训工人。

        真正量产,他则定在了四三年不说。关于产量和质量标准,还则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杨震绝对不想为了徒有虚名的产量,而影响到了武器装备的质量。四一年生产出来的高射炮质量出现了相当问题,返修比例过高的事件,给他带来的一个深刻的教训和很大的影响。

        他要的是真正性能和质量都达到实战标准的武器装备,而不是那些上了战场无法使用,以及因为自身质量问题频频返厂维修的产品。而东北根据地还相当薄弱的财力,也无法承受出现大量因为质量不合格,出现大量报废产品的现象。

        后世的新中国,为什么在经济建设初期,将主要的军工基地放在了东北、太原、重庆,将主要的民用工业放在了上海和东北。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原本就是在民国的时候工业基础最强,原本就有一些相对良好的底子,产业工人的数量也最多,投产的速度相对较快。

        实际上在后世新中国建设和发展自己工业的时候,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日本人在东北建设的工厂基础上建立的。比如沈阳飞机制造厂、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为数众多的机械制造企业,抚顺的石油化工和铝冶炼,大连的机车制造和造船工业,鞍山和本溪的钢铁产业,就是以日本人建立的相关工业为基础建造的。

        在关内太原和重庆,也是因为太原在阎锡山的时期,就打下了一个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军工产业的底子,极其的雄厚。而重庆则因为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主要军工生产基地,同样拥有雄厚相关工人的底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