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事·战争 > 战争幻想 > > 第三百零一章实战化的装甲兵指挥学校 (2 / 3)
        对于王子阳的这些建议,杨震听的很仔细。对于他前面的想法,虽说这个副旅长没有明白自己设定的这个编制苦心,但是他能看出这一点,就已经很不错了。说明他的眼光,还是很广阔的。没有仅仅局限在自己和日军身上。

        虽然只是一个主管装备维修、保养和后勤的副旅长,但他的思路很开阔,想问题也是很仔细。并没有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个人想的很长远,对事情也知道去琢磨。

        他说的没有错,一个坦克以及装甲车辆编制在三百多辆的合成装甲师或是坦克师,的确是除了直属部队之外,一般都是编成两个坦克团或是装甲团的编制。像抗联这样旅只辖一个坦克团,便装备了三百辆坦克、装甲车的确有些规模过于庞大。这在全世界的坦克团之中,恐怕也是编制最大的。

        但是当初之所以这么考虑,固然与坦克、装甲车的实际数量不足,在主要的突击方向要尽可能的集中兵力和装备的思路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这个原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对不是全面的。

        之所以搞出眼下这个规模庞大的编制坦克团,与目前集中在西满战场上的两个装甲旅的自身地位也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在杨震的考虑之中,这个两个装甲旅相当于全军的装甲兵指挥学校,是要为全军装甲旅培养指挥干部的地方。

        这两个装甲旅的编制搞得这么大,就是利用两旅作为西满战场上的主要突击力量,积累大兵团坦克作战的经验。从而利用此次实战检验和考核一批军事过硬,指挥能力突出的指挥员,为将来的扩编做准备。

        此次会战是装甲兵扩编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出击,对于杨震来说考虑的很慎重。因为目前所有坦克部队的指挥员,都是由步兵、炮兵,甚至骑兵改行的。这些人指挥原来老部队的一个连、一个营,甚至一个团都没有问题。但是能不能指挥一个坦克连或是坦克营作战,还是两回事。

        其中大部分的人按照抗联对坦克部队指挥员的要求,虽然也学习指挥战术到坦克驾驶,新的战术、战法,简单的维修。但由于时间的限制,绝大部分人只经过一年的短期培训。真正的作战指挥,只是在军区高级训练班中学习了三个月的指挥专业。

        而且使用的教材,除了部分基础教材是苏联的之外,大部分都是杨震根据德军在欧洲战场上德军的战例,以及对坦克运用而亲自自行编撰的。虽说顺应了潮流,但并不代表着这些只经过速成班培训的干部真正掌握了坦克战术的运用。

        虽说其中的骨干经历过去年的秋季会战,甚至在朝鲜打的还相当漂亮。但那时的坦克数量在哪里摆着呢,合成化也没有现在高,正所谓情况是此一时、彼一时。所以出于慎重考虑,杨震还是决定建制弄的少一些,建制弄的密集一些。

        按照杨震的计划等此次会战结束之后,这两个旅就会扩编成各自下辖两个坦克团的两个装甲师。同时利用原来的独立坦克团,再加上新抵达的坦克,再组建两个装甲师以及三个机械化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