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刑俊一锤定音:
“关键是吕布没有萧何那样的内政人才!也没有类似张良的战略规划人才。
汉初三杰之始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听说过吧,萧何不仅能管好后勤,还能给主公留住人才、举荐人才。刘邦打了多少次败仗,最后是萧何的支援他又把队伍给整起来了!战略规划上,有决胜千里的张良,把全天下的诸葛都联合起来一起打项羽。具体战阵指挥,有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项羽输就输在没有优秀的内政人才,战略规划型的张良也没有,要说战必胜攻必取,项羽本人基本能顶个韩信用,甚至可以说韩信本人在同等兵力下都打不过项羽。但关键在于刘邦那边的人太多了!把诸侯们都联合起来,十面埋伏,项羽就打不过韩信了!
曹操那边,类似萧何、张良的人才就有不少,二荀、郭嘉、枣只。枣只死得早,在历史上名气不大,演义里完全没这人,但他对曹操的崛起绝对是贡献巨大的。他原为曹操御林军指挥官,建议曹操改用屯田政策,被任命为屯田都尉,推动屯田事务工作,效绩很好,彻底解决曹操阵营之粮秣及财经问题。这个制度立下来之后,后来也就出了像邓艾那样的,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屯田的人才!综合国力是大大提高了。
吕布那边,也就个阵宫,能当个战斗军师,内政军师是没指望了,还经常智迟!发现了问题也总是慢半拍!至于举荐人才,从来没有过的事!打了好多年,还是原来的老班底!根本就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内政跟不上,军队虽然能打,但规模上不去,得不到持续补充,就只能打顺风仗,败一次就很难翻身了!那战略规划也是个大坑!一会联合袁术一会反袁术,一会保刘备一会打刘备,一会打曹操一会又幻想自己能为曹操和朝廷所重用,缺少稳定有远见的战略规划,出大力打掉了袁术却完全没拿到一点好处,真的太坑了!平白在历史上留下个反复无常的称号,落了个孤城围吕布的下场。
孙家那边,能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有名的文臣一大堆。诸葛亮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战略规划,周瑜也有二分天下之计招婚笼络刘备、拿下荆州、拿下西蜀,北抗曹操以待天时。可惜刘备这人野心值太大,就像吕布说过的那样大耳儿这人最不能相信!
刘备那边,有诸葛亮这种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智谋人才,庞统、法正也都是强悍的军师人才!诸葛亮本来并不是战斗型军师,是靠做战略规划和做内政起来的,战略上,订下了三分天下。后勤,初看不起眼,但作战打的就是后勤!这话从古到今都是这个道理!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根据地根本不稳固,有了诸葛亮之后,才渐渐稳固了。所以他才会说,朕得孔明,如鱼得水!所以最后托孤给孔明。
至于孔明的作战本事,其实我看并不怎么样,也就刘备死后他才真正掌军,之前的战绩全是演义吹出来的。火攻新野是刘备做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借东风什么的也都是吹出来的。平南蛮,拿蜀汉精锐主力战队去欺负铠甲都没几套的土著,还费了老大的事,敌人降了叛叛了降,把诸葛给累的!而且最后也不是什么永不复叛,时常还是有叛乱的。
第一次伐魏是他头回跟正规军打,放着赵云、魏延这种老牌强将不用,放着子午谷奇谋不用,非要安排马谡在平地上拿一万步兵硬挡魏军,可是对面一来,就是张郃带队的五万精锐!能挡住么?演义上都说,还没立寨,敌人骑兵就到了,步兵在平地上怎么跟骑兵打?演义上马谡的一意孤行,那是作者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但就事实来看,马谡就是想在平地上依山傍水扎营,别人又岂能容你安稳立寨?想依山傍水扎营只是个美好的梦想!只能先往山上走,然后被断水,孔明一看形势不好就果断退兵了。突围而出的马谡还被孔明砍了。
第二次伐魏,诸葛带着几万大军,演义里是号称三十万,打魏国一千多人驻守的小城,硬是没攻下来!这军事才能,就说这攻城本事简直比他那在吴国的侄子诸葛恪还烂!毕竟诸葛恪还把敌人打得要假投降拖时间!本来郝昭也就是个统率智力八十出头的中上层次将领。要没诸葛,估计郝昭在历史上都留不下什么名气,这回倒是成全了郝昭的名声!
后来,因为累积了作战经验,总算是打得比较出色了,但敌人派出更稳重的司马懿出来了,就是稳守不跟他打,孔明还是一点招儿都没有!最后是被活活拖死在五丈原了。
当然,六出祈山也不是白出,当时诸葛执行的是轮班倒练兵制,以攻代守。等到姜维的时代,他的战阵指挥不比诸葛差,但战略规划不行,也没诸葛那声望,就只能总带那么一万来人,其它的国内士兵都不经战阵得不到锻炼,邓艾派出五千兵奇袭子午谷打到蜀汉后方,简直就跟虎入羊群似的,蜀汉留守的十几万大军全白给!要是能打过这五千人,刘禅是真不会投降的,但问题是真打不过!
啊,这话有点扯远了,所以说,诸侯要崛起,要成王称帝,后勤供给、战略规划、战阵指挥冲锋陷阵的人才,那都是缺一不可。吕布这边是缺了两大类,真的起不来。刘备那边,遇到诸葛亮之前也是缺了两大类,战阵指挥正式作战冲锋的人才虽有,但实力还比不上吕布呢,所以也是各种起起伏伏!后来得了诸葛亮,后勤供给和战略规划都有了,这就起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