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些史料上分析,邓艾一路上扣掉翻山伤亡、作战死伤、关卡留守的兵,当时扑向成都的主力战兵,有说万余的,有说两万的,他们一路上散布流言:姜维已经投降了,钟会带着二十万大军已入蜀正在扫荡,后边司马昭还带着五十万大军正往这开,我邓艾只是先锋!聪明的赶紧投降!
诸葛瞻一听就吓住了,放慢了进军速度,耽误了战机。
但就实际来看,七万大兵以逸待劳打两万疲兵,按理说,就算不全歼对方,起码能挡住吧?
可问题在于确实就是没挡住,让人打了个落花流水,最后诸葛瞻拔剑自杀了,死前说自己有三罪,其实可以称为三大遗憾,其中两大遗憾是啥呢?“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我寻思这话里的意思,好像是这两个遗憾能解决,他就能大权独握,在没有任何人能限制他之后,敌军也必不堪一击,他守哪都能守住,最后一个遗憾也就不存在了。对此,咱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黄皓这人吧,本来姜维想除掉他,刘禅没让,说这人就是一个传话的,你动他干啥?姜维也就放弃了。后来黄皓跟诸葛瞻勾结到了一起,上表说姜维这人北伐劳民伤财又没占着啥便宜,咱收了他的兵权,让他当益州刺史吧。姜维不同意这事。
按黄皓、诸葛瞻等人的意思,如果刘禅能把姜维果断拿下,那就是国之大幸也!但这不得不说刘禅是个比较仁德的君主,别人要除姜维,他也坚决把姜维护住了。东吴那边是怎么解除权臣诸葛恪兵权的呢?你不同意放弃兵权,那就请你吃饭,宴会到一半,皇帝尿遁,刀斧手一拥而出,当场砍死诸葛恪,以谋反罪夷三族。
姜维提议去屯田,不再参与朝堂决议,刘禅同意了。
为什么刘禅不给姜维、诸葛瞻大权独揽、想杀谁就杀谁的机会呢?先例一开,以后就不好收拾了。魏国吴国那边,首辅军政大权一把抓,办事效率是很高,但对皇帝来说太危险了,被架空后只能看对方脸色行事权力太大。像曹家、司马家那样,军政大权一把抓,老子想当忠臣就当忠臣,子孙后代不想当忠臣了,提出要自己当皇帝,皇帝就只好禅位。皇帝不听话,权臣是真敢动手废掉甚至杀皇帝的!
曹魏那边,君臣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谋反罪简直就跟批发一样往外出售,大臣动不动就被夷三族;高层清洗,洗来洗去居然把国家政权洗到司马氏那边去了。孙吴那边清洗得更夸张,很多高层将领最后都没啥好下场,各种非正常死亡,很多人要是在蜀国这边根本就可以不死的,比如诸葛恪虽然好大喜功不听劝,给吴国带来了损失,但以前也是立过功劳的,罪过真够不上被夷三族,要是放蜀国这边最多也就是降职劝告。
蜀国这边气氛就比较友好,刘禅对权力制衡的大方向还是有把握的,当了四十二年皇帝,不但一次清洗运动都没有,连被皇帝下令处斩的都没有一个,这有点宋朝皇帝跟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思。唯一的一次清洗是诸葛亮死后,杨仪跟魏延争权,都说对方意图谋反,杨仪在没经过皇帝批准的情况下,将魏延以谋反罪夷了三族,刘禅认为他这做得有点过了,所以回头就厚葬了魏延,把杨仪冷处理了一下,安排了个闲职,杨仪不乐意了,发牢骚:“要是老子当年把大军带到魏国去投降,至于到今天这地步么?真后悔啊!”这话被费祎打了小报告给刘禅,刘禅就把杨仪免职了。后来三国志记载,“杨仪至徙所,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诽谤的什么,史书没记,后世有人推断说,杨仪和魏延都是主战派,是被费讳挑拔而自相残杀,可能费祎开的价码是摆平了魏延之后,让杨仪掌军,结果杨仪被费祎给坑了!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主战派声势大弱,休养生息派占了上风,连续十四年只打了一场防御战;不打仗了,杨仪这行军长史不就成摆设被架空了么?史书上记的牢骚也许就是句被夸大的气话,说不定想反面论证,“要是老子有反心,当初就应该把大军带到魏国投降,老子当初没把大军带到魏国投降,就说明老子没反心啊!他们怀疑老子有反心这不是扯蛋么?”刘禅下旨把杨仪收押调查,结果杨仪在狱中自尽我感觉这就有点被自杀的意思。
当初夏侯霸穷途归蜀,刘禅把自己老婆孩子拉出去跟夏侯霸见面,说,我岳母就是夏侯渊从妹,咱一家全是亲戚,你看,我儿子还得管你叫舅舅!一下子就让人家安心了,可见刘禅可能不够勇敢,但绝对不糊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