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黄金亮也来了,跟来客打了个招呼,又对刑俊、江雪松点个头,在江雪松边上坐下了:“这剧情不错,我看我就演黄忠好了!哈哈哈!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也算给我们老黄家扬扬威名!我的黄金AK改个黄金弓穿云箭,也算符合当时的生产力!”
刑俊很高兴:“那可太好,我们的这个演员阵容可就太豪华了,哈哈哈!连龙套演员都是在国内一跺脚能地震的人物!”
来客微笑:“对嘛,刑俊的剧情构思很不错!我们不一定有精力当主演,跑个龙套还是可以的么,撑撑场子,把咱的学生带起来。”
这时常城也有点想通了的样子:“好吧,反正我服从安排就是了。我突然有个想法啊,你看我这样的,剧情一开头,我就出场,有个刺客伍孚就来杀我,连斩十数名侍卫,杀到我的面前,被我一把抓住,一脸傲然的硬生生抓裂头盖骨,取了下来,大声吩咐倒酒!
然后有侍女,哆嗦着把酒给我倒在那还淌着血的头盖骨里,我一饮而尽,把头盖骨摔在地上,吩咐上朝!
你看这样够霸气不?”
刑俊点点头:“这个想法也不错,可以考虑安排。你身体极为壮实,这很符合董卓的形像啊!而且董卓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坏人,他当初可是凭着豪情义气上位的!
董卓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曾经到羌人部落游玩,与很多羌人首领结交。后来,董卓回乡耕种,一些羌人首领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家,把耕牛杀掉款待众人。羌人首领们非常感动,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各种牲畜赠送给董卓。
《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
还有其它的资料且听我给你分析一波……”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董氏属当地豪族。《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同书又说,董卓好游侠,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董卓在担任凉州兵马掾时,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帮助长官进行战时的谋划,说明其并非有勇无谋。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后汉书董卓传》)。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良家子指非巫医、商贾、百工。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这次经历是董卓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中央政府所重视。从此以后董卓逐渐担任东汉中央政府的高级武官,而非地方的基层武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精锐的凉州兵。
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在洛阳受到中郎将张奂得推荐,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位随张奂参加了对羌族的战争。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董卓说,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于是,董卓把这九千匹缣全部分给了吏卒。这段史实说明董卓不但善战,而且具备作统帅的风度。这也是董卓日后成为西凉军阀首领的重要原因。此后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其间,董卓曾讨黄巾失败,被免官。但董卓善于钻营,贿赂十常侍,当凉州战事再起,董卓又被起用。东汉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需要董卓这样的人。董卓的存在确实巩固了凉州的防务,但由于董卓长期在凉州作战,其在凉州的实力和声望已超过了东汉政府,于是逐渐不受东汉政府节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