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山货的计划像一块投入死水的石头,在小河村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家家户户都在翻箱倒柜,把秋天晒好的榛蘑、元蘑、木耳都找了出来,仔细筛掉杂质,准备拿到大队部临时设立的收购点去换现钱。
一些胆大勤快、熟悉山情的社员,已经约着伴,扛着麻袋,踩着积雪,小心翼翼地进山了,指望能赶在大雪完全封山前,再捞上一笔。
李长青一下子忙得脚不沾地,他和赵大山,以及王有德指派的队会计一起,负责验收、定级、过秤、记账。
他凭借前世的经验和那隐约的“山神赐福”感应,对山货的品质判断又快又准,往往一眼就能看出干湿程度、有无虫蛀、品相等级,连老跑山的赵大山都暗自点头。
“这簇榛蘑,伞盖厚实,颜色金黄,香味足,没咋个受潮,算一等。”
“这松子颗粒饱满,坏籽少,搓一把听听声,脆生,不错。”
“哎,这堆木耳里掺了不少地耳(一种廉价类似物,口感很差),得挑出来,不然影响价钱,也坏咱们名声。”
他说话公道,不刻意压价,也绝不滥竽充数,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大家渐渐发现,这个以前有点闷、偶尔犯倔的小子,如今办事条理清晰,待人接物也沉稳老练了许多,不由得啧啧称奇。
然而,计划刚启动两三天,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李长青面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