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沈白婕赞同地点头,“所以当毕氏以高于市场估值30%的价格收购科赫集团时,也是你情我愿的交易吗?”
她翻到报告的下一部分,科赫收购案的详细分析展现在两人面前。
“四十二亿欧元的收购对价,产生十一亿欧元的商誉。”她逐条分析,语气平稳得像在念一份购物清单,“通过新加坡的SPV架构,每年产生三点六亿欧元的利息支出。而这些支出,在新加坡抵扣了应纳税额。”
毕晨终于坐直了身体:“收购定价是基于专业的估值报告,税务安排也完全合法。”
“合法?”沈白婕轻轻重复这个词,像是品味着它的含义,“那么,这份对赌协议呢?”
她将一份复印件推到毕晨面前:“科赫集团在被收购前六个月,与欧洲创新基金签订的对赌协议。如果未来三年业绩不达标,科赫需要支付巨额补偿。而这家基金的唯一合伙人...”
她故意停顿,看着毕晨的脸色逐渐阴沉。
“是毕总您本人。”她轻轻吐出最后几个字。
毕晨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但他仍然强自镇定:“这只是正常的风险对冲安排。”
“或许吧。”沈白婕合上报告,双手交叠放在桌面上,“但是,当这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虚高的收购对价、异常稳定的利润率、隐秘的关联交易、还有那份关键的对赌协议——税务部门会怎么想?”
她向前倾身,目光如炬:“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税务规避方案。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定价,虚增成本,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地区。”
第二十八章潜在补税金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