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颜作为搞出固态电池的人,坐在了C位,倒是没什么人凑上来闲聊——
同样的,他们不认为这种级别的工业成果是李颜一人的功劳,甚至可能认为李颜坐c位不太合适。
“我最近又一次验证了电化学实验很邪门。”这位女组长侃侃而谈,“我带一个博士搞固态电解质,按现有文献的方法做,没想到搞出来了个好东西。”
“啥?”一个男的捧哏。
“低温下有固液转化性质的材料,转换后接触电阻呈几个数量级下降,要按这个性质和趋势,优化完了我感觉能冲大刊。转换温度60度啊!人家大子刊发的都要300度,各位想想这个产业价值。”
“60度,那了不起,要是能稳定做出来,说不定对现在的电池都能有个大的优化思路。”
“问题就在这,我们做了两个月,一直失败。”
大家都露出了释然的表情。
搞实验,谁还没过这种经历?
都不用这位女组长解释,他们的实验肯定保持了条件的高度统一,加料顺序,容器,搅拌方式,搅拌时间,加热方式,加热时间,室温,湿度,天气……
全都考虑,全都一一复刻实现,甚至为了复原当初的条件,造了个定温的小房间,一样没能做出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