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宏,我得给你泼点冷水,也是作为辅导员的肺腑之言。”
“这些年,打着‘创业’名头混资历、混补贴的学生,我见得太多了。”
“很多人就是注册个空壳公司,弄点花架子项目计划书,骗点学校的启动资金和荣誉,最后不了了之,纯粹浪费资源。”
她目光锐利地看着池宏:“学校愿意支持你,是看重你的技术实力和状元潜力,希望你能真正做出点东西来,而不是玩虚的。”
“所以,我们对孵化项目是有考核要求的!”
“顾老师您说。”池宏神色平静,这正是他想要的——有约束力的目标才能驱动高效行动。
“必须签真实的商业合同!”顾雅琳斩钉截铁地说。
“而且,合同金额是硬指标!学校会根据你签署的、真实履行的合同金额,来判断项目的含金量和可持续性,决定后续是继续提供支持,还是收回场地。”
“合同金额要求是多少?”池宏直接问核心。
“第一年,实打实的合同流水,至少这个数。”顾雅琳伸出两根手指交叉。
“十万。这是底线,证明你有市场价值,项目能养活自己。”
“十万?”池宏的眉梢扬了一下,语气平淡无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