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春生而不播种,其一死也。夏长无苗,其二死也。秋成无收,其三死也。冬藏无蓄,其四死也。虽有尧舜之德,亦无如何。
天时有生,老者劝,少者作,按照时节,不失常理,一生也。留意省察,谨除苗秽,秽除苗盛,二生也。事先准备,物至则收,国无逃税,民无失穗,三生也。仓府涂封,除陈入新,君臣皆欢,男女及信,四生也。
王上,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之中气象变化的路线图,这个运行规律是固定不变的,在汉代的《淮南子》《礼记?月令》中,均有充分表述:
从大寒这一天开始计时,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到大寒止,为一回归年,周而复始,年又一年。)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古人称“八节”。八节之外的十六个节气,以物候变化的特征命名。如,“惊蛰”,冬眠的动物苏醒。“小满”,有两层指向,在南方,雨水充沛,河湖渐而盈满。在北方,谷物小成,颗粒近于饱满。“芒种”,是忙种,果实有芒的农作物,已到紧要关头,北方收麦,南方种稻。等等。)
(把立春确定为第一个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古人的认识里,一年肇始的第一天是冬至日,地下的阳气开始上行,冬至称为“一阳”。“二阳”在小寒与大寒之间,地气经过四十五天的运行,在立春这天突出地表,万物开始葱茏生长,因此“立春”这一天也称为“三阳开泰”。)
刘贺举起右手,制止韩总大臣继续说下去:“您就直接告诉本王要做什么事,可以实现你要达成的目的。”
“王上,我想在农业司下面专设一个研究节气时令的机构,配合农事生产,这个农时太重要了。”
“就这事呀,本王支持。
昌邑国之前就在君平书院下设有类似机构之农业司派出机构之‘月令研究室’,历经十数年的研究,已有小成,其研究成果即可拿来就用。
我回昌邑的时候,跟研究室的负责人黄鸣鹤谈好了,她将昌邑事务安排妥当后,即带队前来新朝效力。昨夜收到飞鸽传书,她们已经到了成都,正在成都昭觉寺旁边的君平书院略作休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