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烟影迷离
在太平烟厂,说起偷烟这事儿,用一句诗词来形容可以说是恰如其分,那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尤其是卷包车间,偷烟已经成为一个人人通用的潜规则。起初,卷包车间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人们都是大张旗鼓偷烟,毫不避讳。厂里在车间安装监控后,大家又掌握了规律,当监控摄像头转向别处的时候,再趁机偷烟。再后来,人们发现走廊没有监控,就在走廊进车间的入口处,把监控线扯断或剪开,以方便偷烟。
厂里对偷烟也很头疼,几次发文不断加重对偷烟人的处理。虽然有规定,偷烟一旦被抓住,轻则罚款,重则开除。考虑到法不责众的原理,实际执行起来,却只是罚款,很少开除。
职工因偷烟被抓后,处罚多少钱都有明确规定,可是,执行起来却变形走样,全看人情利益的薄厚。要是你跟值班民警没有交情,那就得老老实实照数交钱;如果平时处得还不错,民警也就半推半就罚个意思,走个过场遮人耳目;若关系再铁一些的,民警干脆眼睛一闭、假装没看见,任你大摇大摆揣着烟走出厂门。
民警基本上也都是把查处偷烟当成自己的赚钱工具。手段花样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的与偷烟者沆瀣一气,联手牟利;有的看人下菜碟,当成交际手段;有的把偷烟罚款不登记入账,私自装进自己腰包;有的与偷烟者达成交易,按罚款标准的一半处罚,但不记录;有的当保护伞,里勾外联;有的收月钱,平时当眼线,等等。
总之,民警和偷烟者形成了利益共同链,都把偷烟当成了发财致富的工具和手段。
在太平烟厂,这是一张庞大的、严密的“偷烟蜘蛛网”。它已形成一套心照不宣的偷烟规则,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大家实现了共赢,受损的只是烟厂的利益。
在太平烟厂众多偷烟的故事里,有一个段子格外出名。好多年了,烟厂的职工们都还在茶余饭后拿出来说,讲的唾沫乱飞,听的眉飞色舞。
卷包车间里绝大多数工人,都会在下班时偷带些烟出去,区别只在数量的多少、胆大胆小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发生点磕磕绊绊的事那是常有的。虽然大家都偷,可是你要得罪了我,我就悄悄一个电话把你偷烟的事举报到安保处那儿。所以厂大门口常常能看见这样的场面:一大群人同时下班出厂,民警却单拎出一个人,把他叫进值班室。被逮的人也不傻,一看这架势,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准是车间里和自己有矛盾的人,打了自己的小报告。于是他们就开始暗地里琢磨,到底谁才是那个“缺德玩意儿”在人背后捅刀?
在大家的怀疑猜测下,大家逐步把猜疑的目光投向一个从不偷烟的另类人张志平。
张志平二十多岁,从职工学校毕业后,接替他母亲的岗位,来烟厂工作没几年。他性格耿直、脾气倔拧,不太会来事儿,人缘很不咋地。虽然只是一个卷烟辅助工岗位,但他从进厂那天起,就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不抽烟,更不偷烟。可偏偏就是这股子绝不同流合污的劲儿,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