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都市言情 > 都市言情 > > 第三十四章 家乡风貌 (2 / 5)
        寨垴的山头,有一座炮台,年代最早可推至直奉大战的时候。

        据村里上岁数的人讲,直奉大战的时候,奉军曾在林家庄驻扎过。驻扎的地点,就在村北寨垴的山头上。为了瞭望和警戒,在山顶修建了简易的炮台。

        日本侵华时期,有两个鬼子兵也驻扎在炮台上。他们为了便于生活和监视,在山顶上又修建了石头碉堡,外面再用黄土覆盖。长出来的草,自然也就成为碉堡最好的伪装。

        在炮台的碉堡中,日夜驻扎有两个鬼子兵,半个月一换岗。平时他们不下山,碉堡中照亮用的煤油灯煤油、吃的粮食和油盐、弹药等,都由天威镇鬼子的据点隔两天就往过送一次。有一些粮食、蔬菜则是由本村维护治安的村长负责,由农户分担,往炮台送。村里人的粮食都不够吃,还要管鬼子兵,自然,老百姓会骂娘。慑于鬼子的淫威,又不敢不送,所以,老百姓对鬼子普遍没有好感。

        村里有个青年参加了八路军,一天,他一个人悄悄回到了村里。原来,八路军扩大根据地,要在林家庄这一带打游击。这个青年军人动员了村里几个年轻人和他一起干,拦截村里往炮台送的食物。鬼子下山催缴,刚下山头,就听到几声枪响,吓得赶紧钻进了碉堡。原来,这几个青年,用猎枪向鬼子射击,真把鬼子吓住了。不久,炮台的鬼子兵接到战情通报,说八路军要袭击林家庄,加上食物不能及时补给,没过几天,鬼子兵就灰溜溜撤走了。从此,林家庄得到了解放,永远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小时候,林秋水常和小伙伴们去炮台玩。出于好奇,多次趴到碉堡口往里张望。但是碉堡的进口太小,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因此,林秋水就没有敢进去。有胆大的小孩进去过,在黑黢黢的洞里,居然摸到了一个废弃的钢盔。不过,林秋水也有收获,掀开山顶的石头,也翻找到两三个子弹壳。好长一阵,他都把这铜子弹壳当宝贝,后来不知道丢到哪里了。

        西边的西岭、西坪名字就直白些,看山形地势起名,倒也实在,一眼就知道是西山和西边平整的地儿。

        西山有一个五里洞,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的一项水利工程,是月光县西跃渠的一部分。

        林家庄的山地,从五百多年前开垦以来,一直是旱地,靠天吃饭,亩产不高。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指引下,月光县西南部山区开始兴修水利。起初,林家庄也在半山腰修建了几个小型水库,在村西修筑了拦河坝蓄水。由于规模有限,只是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大规模浇灌耕地,还是不够用。所以,引张河湾水库的水,来浇灌土地,就成了当时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在山区修建水渠,难度可想而知,需要大量架设渡槽和开凿山洞。按照规划,林家庄村西是西跃渠的主渠,村庄南北山腰的两条水渠,是往村里引水灌溉的支渠。而村西五里长的涵洞和三百米长的引水渡槽,就是引水的必经之路。

        当时咱们还不是基建狂魔,最先进的打洞机器就是手持凿岩机。村里参加打洞的人们实行两班倒工作制,每天的进展都成了当时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村里当之无愧的头号新闻。记得有一次,在打洞过程中,洞顶石头掉落,砸伤了一个村民的腿,造成了终身残疾,让大家更直观感受到了凿洞的艰难和危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