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尽量”,却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窘境。
自从来烟厂工作,他的日子愈发拮据。工资月初发,到二十号左右,便已花得一干二净,连饭票都买不起。无奈之下,他只能在现金出纳那儿打欠条,盼着下月发工资还钱。如此循环往复,整整两年半,他都在借钱度日。
刚来那会儿,亲戚同学还不多,一星期来一两拨。来了,他便领到厂北边的银河饭馆吃饭。他不吃肉,点菜时,总点西红柿炒鸡蛋、大葱烧豆腐,再加京酱肉丝和宫保肉丁,这两道荤菜是特意点给客人的,怕人说他“小气”。
喝酒也讲究:对长辈,买瓶白酒;对同龄人,问他们想喝白酒还是啤酒。他总是细心周到,尽力照顾每个人的感受。
“来,请坐。”他热情招呼,“今天咱们吃顿好的!”
“秋水啊,让你破费了。”客人假意推辞。
“哪的话,您大老远来看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他真诚回应。
林秋水从小在村里长大,对钱没概念,也不懂节制。请了几回客,工资便难以为继。饭店时的额外津贴没了,只能靠借钱过日子。他还曾得意地跟同事吹嘘:“大家是觉得他人好才来找我的。”
这话不假。酒桌上,亲友们确实对他赞不绝口:“秋水这孩子,真不错!有出息了还不忘本!”
他爱听这些话,几句夸赞,便让他飘飘然,仿佛自己真是众人眼中的英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