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概述:据报案人张伟称,案发当晚,他与女友苏晴在白沙河公园沿河步道散步时,因未来规划问题发生激烈争吵。争吵中,苏晴情绪激动,独自一人跑到河边,不慎失足滑落河中。张伟声称自己当时吓坏了,因为不会游泳,没敢下水救人,而是跑到附近求救。但等他和路人返回现场时,苏晴已经不见踪影。
警方和救援队在下游连续搜救了半个月,动用了声呐和潜水员,但一无所获,连一片衣角都没找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卷宗的最后,附着几张现场勘查的照片,和一份对报案人张伟的询问笔录。
我点开笔录,仔细地看了起来。
张伟的证词,看起来没什么大的漏洞。他和苏晴是大学同学,感情一直很好,但临近毕业,两人因为一个想留在家乡,一个想去大城市发展而产生了分歧,当晚的争吵也因此而起。
但是,负责做笔录的老刑警,在笔录的最后,用红笔写下了一段自己的分析和怀疑:
“报案人张伟在叙述过程中,情绪表现过于平静,与其声称的‘目睹女友落水’后的惊慌失措状态不符。对于争吵的具体细节,以及苏晴落水的精确位置和姿势,其描述多次出现前后矛盾和含糊其辞的情况。例如,他一开始说苏晴是背对他滑下去的,后来又改口说是侧着身子。对于从求救到返回现场的时间,他的估算也从‘几分钟’变成了‘十几分钟’。此外,现场勘查发现,河边的护栏虽然不高,但也有半米多,一个成年女性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慎失足’滑落的可能性存在,但并不算高。综合判断,报案人张伟的证词存在诸多疑点,不排除有隐瞒情节,甚至有他杀的嫌疑。但由于缺乏直接证据,且失踪人苏晴至今下落不明,本案暂作悬案处理。”
我看完这段分析,后背一阵发凉。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刑警的直觉,往往比任何证据都更接近真相。
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在和男友激烈争吵后,离奇落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而唯一的目击者,她的男友,证词漏洞百出。
这背后,要是没点猫腻,我把自己的名字倒过来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