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女生频道 > 女生频道 > > 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 (9 / 10)
        而程处长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他常说:“驻外人员是研究院的‘基石’,只有把他们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才能让他们安心工作。”

        (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人文关怀是“粘合剂”

        长期驻外的工作人员,远离家人和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沙河玻璃研究院通过“三个举措”缓解了这一问题:

        一是定期组织交流活动:每月组织一次“驻外人员座谈会”,让大家分享工作中的困难和经验;每季度组织一次“家属探亲活动”,报销家属的往返路费,安排家属参观研究院和当地的景点;二是建立心理疏导机制:邀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定期到研究院开展心理辅导,为驻外人员缓解压力;三是改善生活条件:研究院的公寓配备了厨房、洗衣机、空调等家电,还设立了活动室,配备了乒乓球桌、跑步机等器材,让驻外人员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

        这些看似“小事”的举措,却让驻外人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当时在研究院驻场的李老师说:“本来以为驻外会很孤单,但研究院的氛围很好,周末跟同事一起做饭、打球,家属来探亲时还能一起去附近的景区玩,感觉很充实。”

        (二)职业发展的困惑:公平评价是“定心丸”

        驻外人员最担心的,莫过于“职业发展被边缘化”,远离学校本部,获取资源和机会的难度大,成果在学校内部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程处长通过“两个机制”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建立公平的成果认定机制:针对驻外人员的工作特点,制定了《驻外研究院人员成果认定办法》,明确规定“技术转化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地方服务项目等,均可折算为校内科研考核指标”,比如“促成一项技术转化合同(合同金额50万元以上),等同于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一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项目金额100万元以上),等同于主持一项校级科研项目”

        二是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推荐驻外人员参与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优先推荐驻外人员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小王的经历如果放在沙河玻璃研究院,或许就不会那么沮丧——他的专利成果落地,按照《成果认定办法》,可以折算为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职称评定时也不会因为“成果认定标准不明确”而遇到困难。

        (三)福利待遇的保障:解决“后顾之忧”是“稳定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