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的铁皮柜发出“吱呀“一声**,我转头看见王科长正踮着脚从顶层抽出个纸箱。他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后背洇出片汗渍,额前的碎发被汗珠黏在皮肤上。“这都是前几年的结项材料,“他把纸箱放在地上,灰尘在光柱里簌簌飘落,“三所学校合并时拉来的,光这柜子就塞了十二箱。“
我蹲下身翻看,最上面的档案袋边角已经发脆,1998年的项目申请书上还印着三个不同的校徽。钢笔字迹在岁月里晕开墨痕,有些表格里的复写纸已经泛黄成蜂蜜色。王科长忽然用肘部碰了碰我,指着窗台那台老式CRT显示器:“那系统是合并前开发的,输项目编号得按三次保存键,不然准丢数据。“
正说着,打印机突然“咔哒“响起来,吐出张新项目申报单。我刚要伸手去拿,王科长已经凑过去:“别急,先看申报单位那一栏。现在虽然合校了,但有些院系还沿用老代码。“他的指甲在纸面轻轻敲着,“就像这''081'',其实是原来的化工学院,现在归到材料学部了。“
那天下午我试着登记第一个项目,在系统里输到第三行时,屏幕突然蓝屏。重启电脑的间隙,王科长搬来个小马扎坐在我旁边,从抽屉里翻出一本牛皮笔记本:“我给你画个流程图。“他的圆珠笔在纸上沙沙游走,把“查重““盲审““公示“这些节点画成串糖葫芦,“你看,就跟串珠子似的,漏一颗都不成。“
夕阳西沉时,我才发现办公桌上的文件不知不觉堆成了小山。窗外的法桐叶被风卷着掠过窗沿,王科长已经泡好了两杯茶,玻璃杯中浮着卷曲的茶叶。“慢慢来,“他把茶杯推过来,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去年有个老师找1997年的结题报告,我们在仓库翻了三天才找着。现在理清楚了,以后就省事了。“
我望着柜子里那些贴着新标签的档案盒,忽然觉得那些调皮的符号好像慢慢站成了队。远处传来下课铃声,惊起几只停在窗台的麻雀,它们扑棱棱掠过档案柜顶,留下几片羽毛飘落在1998年的那份申请书上。
王科长拍着我的肩膀说:“鹿鸣老师,咱这科研管理工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要多学、多问、多跑。”
起初,我连科研项目申报的流程都搞不清楚。有一次,一位老教师拿着项目申报书来找我,问我几个表格该怎么填写。我盯着表格上的条目,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老教师见状,笑着说:“没事没事,我再去问问王科长。”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熟悉业务。
慢慢地,我开始能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工作了。比如给老师们发放项目申报通知,收集申报材料等。但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组织和管理科研项目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
那时候学校的科研项目很少,每年能争取到的市级以上项目寥寥无几。所以每当有项目申报的机会,大家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记得2002年有一个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学校里一下子炸开了锅。老师们都铆足了劲,白天在实验室忙实验,晚上就在办公室查资料、写申报书。
我负责收集和初审这些申报书。那段时间,我的办公室每天都人来人往。老师们拿着申报书来咨询,有的是关于研究内容的表述,有的是关于经费预算的编制。我耐心地一一解答,遇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就赶紧打电话请教上级部门的同志,或者和王科长一起商量。
有一位年轻的张老师,他的申报书改了不下十遍。每次改完都急匆匆地送到我这里,眼神里满是期待。有一次,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我正准备锁办公室门,张老师又拿着改好的申报书来了。他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声音也有些沙哑:“李工,你再帮我看看,这一版应该差不多了吧。”我接过申报书,认真地看了起来。虽然还有一些小问题,但相比之前已经好了很多。我帮他指出问题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回去修改。看着他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我心里既感动又敬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