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项目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结余经费(因研发效率提升、材料采购成本下降等原因)。以往,结余经费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要么全额上缴学校,要么限定用于“与原项目相关的支出”,这种僵化的模式让不少科研团队觉得“惋惜”:“明明有结余,却不能用于其他有价值的研究,太可惜了。”
为破解这一问题,科发院联合财务处推出“横向项目结余经费灵活配置方案”,明确结余经费可按“5:3:2”的比例进行分配:50%可转存至科研团队的“横向项目备用金账户”,用于后续与原项目相关的技术优化、成果推广(如组织技术培训、参加行业展会);30%可用于团队的“自主科研项目”(如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学生科创项目);20%可作为“科研激励资金”,用于奖励项目核心成员(需按学校薪酬管理规定发放)。
这一方案的推行,让结余经费从“沉淀资金”变成了“创新火种”。2024年初,土木工程学院郑教授团队与C企业合作的“桥梁抗震加固技术服务”项目结题,产生结余经费36万元。按照方案,团队将18万元(50%)转存至备用金账户,用于后续为企业提供“加固效果跟踪检测”服务;10.8万元(30%)支持了青年教师李博士的“新型抗震材料研发”小课题(该课题后续成功申报了市科技计划项目);7.2万元(20%)用于奖励项目团队,激发了成员的积极性。
“以前结余经费就像‘鸡肋’,现在却能‘变废为宝’——既延续了原项目的价值,又支持了新研究,一举两得。”郑教授说。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案还吸引了更多企业合作——不少企业表示,“高校能合理利用结余经费,说明经费管理高效、透明,我们更愿意投资。”
除了横向项目,科发院还将这一“灵活配置”思路延伸到专利转化经费管理中。针对专利转让费、许可使用费的结余,推出“结余经费反哺研发”机制:结余经费的60%可用于专利的后续维权、二次开发(如将发明专利转化为实用新型专利);40%可用于科研团队的“专利培育计划”(如资助团队申请新的核心专利)。2023年,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教授团队的“新型肿瘤靶向药物专利”以500万元转让给D药企,扣除相关税费后结余80万元。团队用48万元(60%)委托律师事务所进行专利维权(打击了2起侵权行为),用32万元(40%)资助了“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专利申请,目前该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专利转化不是‘一卖了之’,结余经费的合理利用,能让专利的价值持续释放。”科发院知识产权管理科科长杨明表示,近两年来,我院专利转化结余经费用于“二次研发”的比例达75%,带动新专利申请数量增长40%,真正形成了“专利转化-经费结余-新专利培育”的良性循环。
16.3管理创新见成效:从“管控”到“服务”,让经费真正赋能科研
无论是政府计划项目的“全周期协同”,还是横向项目与专利转化的“精细化把控”,科发院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核心思路,始终是“从管控转向服务”,不把经费管理当成“约束”,而是当成“保障”,用专业、灵活的服务,让科研工作者“省心、放心、安心”。
这种管理模式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上:近三年,我院政府计划项目立项数年均增长18%,横向项目合作金额年均增长25%,专利转化收入年均增长30%;更体现在科研工作者的口碑上,在2024年的科研团队满意度调查中,“经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达95%,较2021年提升了20个百分点。
“以前觉得科发院是‘管项目的’,现在觉得是‘帮我们做事的’,从预算编制到经费使用,遇到问题找科发院,总能解决。”这是不少科研工作者的共同感受。而对于科发院而言,这份认可既是鼓励,也是责任。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小小书屋;https://www.xxs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