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她的描述,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一个女性的面容逐渐成形。过程中,蓝溪不时感到挫败——某些特征她无法准确回忆,只能给出模糊的描述。但素描师极其耐心,一次次修改调整,直到画像尽可能接近她记忆中的形象。
当最终完成的素描呈现在面前时,蓝溪的呼吸几乎停滞。画中的女性约莫三十五六岁,面容憔悴但依稀可见曾经的清秀,眼神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忧郁和焦虑。虽然不能百分百确定这就是她记忆中的母亲,但某种直觉告诉她,这就是那个在梦中屡次出现的女人。
接着是弟弟小远的画像。这个过程更加困难,因为小远在梦中总是以背影或模糊的侧脸出现。但凭着那些零碎的记忆片段——细软微黄的头发、总是低垂的眼睛、瘦小的脸庞,素描师还是勾勒出了一个约莫七八岁男孩的肖像。
最后,他们尝试绘制记忆中的河岸景象。蓝溪描述着:宽阔但浑浊的河水、泥泞的岸边、远处高耸的烟囱、一些破旧的工业建筑...素描师根据这些描述,结合本地区常见的河流景观,完成了一幅场景素描。
拿着这三幅素描,蓝溪感到自己第一次有了真正可以展示的“证据“,而不仅仅是苍白无力的口头描述。
与此同时,张涛帮她整理了向当地警局申请查询失踪人口档案所需的材料清单和流程说明。他仔细审阅了蓝溪准备的申请书,建议她修改某些过于模糊的表述,增加更多具体细节。
“申请时,重点强调你自身的失忆状况和寻找直系亲属的必要性,“张涛指导道,“这样可以提高申请通过的概率。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即使申请被接受,查询也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结果不确定。“
蓝溪按照建议提交了申请,然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在这期间,她确实收到了几个可疑的联系,对方声称有重要信息但要求预付保证金。按照张涛的建议,她没有立即回应,而是将相关信息转发给了他介绍的那位网警同事。
一周后,那位同事回复了简短的消息:“其中一个号码已被标记为诈骗电话,建议屏蔽。另一个需要进一步追踪,建议保持距离。“
这个结果让蓝溪既感到后怕又庆幸——如果没有张涛的帮助,她可能会陷入骗局甚至遭遇危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