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女生频道 > 女生频道 > > 第50章:深入迷雾——走访与档案的困境 (1 / 3)
        第50章:深入迷雾——走访与档案的困境

        蓝溪坐在返回的火车上,窗外是飞速倒退的北方平原。冬日的田野一片灰黄,裸露着沉寂的土地,偶尔掠过的村庄也显得萧索而疏离。她的脸映在冰冷的车窗玻璃上,眼神里盛满了与窗外景致一般的疲惫与荒芜。这趟短暂的“假期”结束了,带回来的不是希望的线索,而是更深重的无力感和几乎耗尽的积蓄。

        数据库的冰冷拒绝,网络的虚妄陷阱,报纸的石沉大海——这些数字时代的挫折,至少还隔着一层屏幕,一种虚拟的距离。而当她决定采取最原始、最直接,也注定是最艰难的方式——亲身踏入那片可能埋葬着她过去的土地时,现实的铜墙铁壁才真正以最具体、最粗粝的质感,碾压过来。

        她的计划看似清晰理智:根据那几个模糊的关键词——“北方”、“工业城市”、“有大型钢厂”、“临河”,在地图上圈出几个可能性最大的城市。A市,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曾有钢铁巨擘屹立数十年;B市,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新兴钢城;C市,老牌重工业城市,虽钢厂已衰落,但格局仍在……她利用工作室难得的几天调休,加上咬牙请的事假,凑出了一小段完整的时间。她meticulously规划了路线,买了最便宜的慢车票,预定了青年旅舍的床位,像一个奔赴前线的战士,带着一种悲壮的决心,踏上了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北方土地。

        然而,理论上的推演,一旦落入现实的复杂经纬,立刻显得苍白无力。

        A市,她抵达的第一站。走出火车站,扑面而来的并非记忆深处那种混合着煤灰和铁锈的熟悉空气,而是所有大城市共有的、尾气与尘埃交织的味道。城市天际线被玻璃幕墙的写字楼和新建的住宅小区占据,她凭着手机地图,辗转找到传说中的“钢厂生活区”。

        眼前的景象却让她心头一沉。哪里还有什么浓荫蔽日的老树、红砖斑驳的筒子楼、喧闹嘈杂的家属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巨大的、被围墙圈起来的建筑工地,塔吊林立,建筑设备的轰鸣声沉闷而持续,仿佛在宣告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围墙上的效果图描绘着未来高档住宅小区的鸟语花香,与她的记忆(或者说,她对记忆的想象)形成了尖锐的讽刺对比。

        她不死心,沿着工地围墙走了很远,终于在一条即将被拆迁的老街尽头,看到几个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的老人。他们面容苍老,眼神浑浊,仿佛是被时代快车遗忘在站台的最后旅客。

        她鼓起勇气,上前蹲下身,用尽可能清晰的语调,描述着她记忆里的家:很大的钢厂,附近有一条河,河水不那么清,河岸有野草和小路……她提到可能的时间,二十多年前?她描述弟弟的样子,瘦小,怯生生的……

        老人们听着,脸上露出茫然甚至有些戒备的神色。一个戴着旧棉帽的大爷挥挥手:“钢厂?老早拆啦!人都搬走喽,散啦!哪找去?”另一位老太太倒是热心些,眯着眼想了一会儿:“闺女,你说这……太模糊啦。咱们这地界儿,过去好几个大厂子呢,哪个厂没条河沟子?你说的弟弟……丢孩子的事,唉,那年头好像听说过,又好像没有……记不清喽,老糊涂啦。”

        她换了几处类似的地方,得到的回应大同小异。不是茫然的摇头,就是碎片化的、无法验证的“好像听说过”,再或者就是对她这个陌生来客的警惕打量。时间这把无情的刻刀,不仅改变了城市的肌理,也磨平了人们记忆中的棱角与细节。那些可能承载着关键信息的老人,或已离世,或已搬迁,或如同风中残烛,记忆的火光摇曳不定,无法照亮她前行的黑暗。她感觉自己像一个在巨大废墟上盲目挖掘的考古学家,手中的工具却只有一双肉掌,徒劳地试图从一片混沌中拼凑出完整的图案。

        在B市,情况稍好一些。那座庞大的钢厂还在运转,巨大的厂区和高耸的烟囱依然昭示着工业的力量。她找到一片看起来年代最久远的工人新村。这里的楼宇更加破败,楼道里堆满杂物,空气中弥漫着老旧社区特有的生活气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