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女生频道 > 女生频道 > > 第49章:现实的铜墙铁壁——初探受挫 (2 / 3)
        她每天都会去报摊查看那份报纸,看着自己的那几行小字挤在各种各样的广告中间,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一天,两天,一周,两周……报纸一期期出版,她的启事如同投入浩瀚湖面的一粒沙,没有回响,甚至连一丝涟漪都未曾看见。时代早已变迁,读报的人群日益萎缩,不再是信息传递的主流渠道。那份刊载了她希望的报纸,或许大多直接被丢进了回收站,连被翻开的机会都没有。这笔有限的投入,如同一声轻微的叹息,消散在无人听见的空气里,连回音都吝于给予。

        而所有努力背后,那最根本、最致命的障碍,愈发清晰地凸显出来——时间与地域的模糊。

        她无法确定具体的年份。记忆是碎片化的,没有清晰的编年史。那场别离发生在她多大?五岁?六岁?还是七岁?那时的弟弟又有多大?三岁?四岁?记忆中的季节是夏天还是冬天?年份的模糊,使得任何基于时间线的追溯都变得困难重重,无法与确切的历史记录、户籍档案或迁徒信息对应。

        第49章:现实的铜墙铁壁——初探受挫

        更大的困扰来自于地理。“钢厂”和“河”——这几乎是中国北方无数工业城市的标准配置。鞍钢、包钢、武钢、太钢……以及无数大大小小已然倒闭或改制的地方性钢厂,几乎每一座钢城的旁边,都有一条被工业废水或多或少污染过的河流。它们大同小异,都有着高耸的烟囱、庞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成群结队的工人宿舍以及那些面貌相似的生活区。她的家,究竟是这千百个“钢厂”中的哪一个?记忆中的那条河,又是哪一条河流的支脉或片段?

        她试图抓住更多细节:家属院门口是不是有一棵特别老的大槐树?厂区礼堂是否经常放露天电影?附近有没有一个总是飘着焦糖香味的小卖部?……但这些细节同样普遍,缺乏独一无二的辨识度。每一个从类似环境走出来的人,或许都能勾勒出相似的图景。它们无法指向一个确切的地点,反而更像是一个时代、一种生活模式的共同烙印。

        她站在中国地图前,目光掠过北方的广袤区域,从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到华北的工业重镇,无数个可能的地点像星星一样闪烁,每一颗都可能曾是她的家园,每一颗又都遥不可及,无法确认。这种无处着力的感觉,比明确的拒绝更令人绝望。她是在与一个模糊的巨影搏斗,每一次出拳,都只能击中空气。

        希望,如同被短暂点燃的火柴,一次次在黑暗中划亮,映照出脑海中弟弟那双怯懦而依赖的眼睛,那眼神是她全部勇气的来源。但旋即,现实冰冷的墙壁便吹来一阵风,将这点微弱的光亮迅速熄灭,留下更深的黑暗和刺鼻的硫磺味。

        一次次的循环:鼓起勇气,尝试新方法,遭遇挫折,失望而归。巨大的无力感像潮水般一波波袭来,几乎要将她的脊柱压弯,将她按倒在绝望的泥潭中。她开始失眠,食欲不振,长时间地对着地图或电脑屏幕发呆,外界的声音变得遥远而隔膜。自我怀疑开始啃噬她的内心:是不是记忆出了错?是不是这一切都只是她因孤独而产生的幻想?或许弟弟根本不曾存在?或许那所谓的别离,只是幼年心灵对某种创伤的扭曲解读?

        放弃的念头,如同诱人的低语,开始在她最疲惫的时刻响起。告诉自己算了吧,接受现实,过好眼前的生活,不要再进行这场看似徒劳、耗尽心血的无望追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