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回报与宽慰
事业的航船劈波斩浪,驶入更为开阔的水域。工作室的运营已步入一种令人安心的良性循环:高端客户的稳定增长、体系化项目带来的丰厚回报、异业合作拓展的品牌边界,以及团队日益精进的专业默契。蓝溪的个人账户上,数字的增长已超越了维持生存、乃至追求舒适生活的层面,达到了一种她从未想象过的丰裕。
然而,对于物质,她始终缺乏一种炽热的渴望。昂贵的奢侈品、炫目的豪车、象征身份的珠宝……这些都无法在她心中激起太大的波澜。她的物欲,早在多年孤身求学的清苦与创业初期的艰辛中被锤炼得极为简单。最大的开销,不过是添置一些专业书籍、升级工作室的仪器、或者给自己和团队买一套品质上乘的操作服。
这笔不断累积的财富,于她而言,并非用于享乐的资本,更像是一种沉甸甸的、亟待实现的“责任”的具象化。它的重量,不在数字本身,而在于它所能承载的意义。
每当夜深人静,结束一天的工作,她独自站在公寓的落地窗前,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那个海风咸湿、灯火昏暗的渔村,飘向那对佝偻着身躯、将一生血汗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她的老人——郑大山和李秀兰。
汇款,早已是常态。从最初羞涩的几百几千,到后来固定的、可观的数额。但钱汇过去了,往往石沉大海。父亲偶尔会发来一条简短到不能再简短的短信:“钱收到,勿念。自己多吃点,别太累。”母亲则总是在电话里絮叨:“又寄钱做啥?家里啥都不缺!你在外头不容易,钱留着自己花,吃好穿好,俺们在家咋样都行……”
她知道,那些钱,他们几乎一分未动。或许只是从一张卡,小心翼翼地取出来,再原封不动地存入另一张折子,那折子上的名字,一定是她。他们依然守着那艘破旧的渔船,守着那间漏风漏雨的的老屋,守着那口烟熏火燎的灶台,日复一日,用最艰苦的劳作,固执地证明着自己“还不老”、“还能干”、“不能给闺女添负担”。
一种尖锐的疼痛和迫切感,时常在深夜刺痛蓝溪的心。时间的残酷,她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深。她眼睁睁看着二老的年华在每一次视频通话中加速流逝:父亲挺直的脊背越来越弯,咳嗽声从偶尔变为频繁;母亲眼角的皱纹如同刀刻,鬓间的白发从零星几缕蔓延成彻骨的霜雪。她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老谶语,会成为她余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不能再等了。”这个念头日益坚定。她需要的,不是继续汇去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能彻底改变他们生存状态的、具体的、温暖的行动。
这个决定,在她心中酝酿已久。她要做的不只是买房,而是为他们构建一个全新的、无忧的、有尊严的晚年生活系统。
她几乎没有犹豫,就划定了选房的标准:必须是低楼层或带电梯,绝不能让年迈的父母再为爬楼所困;小区环境要安静、整洁、绿化好,适合老人散步休憩;周边配套设施必须齐全,菜市场、医院、公园最好都在步行十五分钟范围内;物业服务质量要顶尖,能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