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53章力排众议
车间里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凡手中那张照片上。照片里的金属部件结构精巧,透着冷冽的工业美感,但边缘处明显的崩缺和细微的裂纹,却像一道伤疤,昭示着它已无法履行使命。
军队代表陈大校的问题沉重如山,压在每个知情者的心头。修复或仿制军械核心部件,这已远超一个轧钢厂的日常范畴,涉及的是国防装备保障的严峻现实。
李副厂长额头冷汗涔涔,连忙道:“陈大校,这…这任务太重了。我们厂主要是轧钢和粗加工,这种精密件,恐怕…”
“我没问厂里行不行,我问的是他!”陈大校目光如炬,直接打断了李副厂长,手指坚定地指向林凡,“林凡同志,你怎么看?有没有可能?哪怕只有一丝希望!”
压力瞬间全部转移到林凡身上。部委刘副局长、厂领导、德国专家劳尔,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他的回答。否定是最安全的选择,但意味着前线可能因备件短缺而受到影响;答应,则意味着将天大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肩上,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林凡没有立刻回答。他接过照片,眼神专注得可怕,仿佛要将那部件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入脑中。他大脑飞速运转,超越这个时代的机械原理知识和系统赋予的“大师级钳工”经验在脑海中碰撞、模拟。
几分钟的沉默,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终于,林凡抬起头,眼神中没有狂妄,也没有畏惧,只有一种基于技术判断的冷静:“首长,单从照片看,结构复杂,损伤部位是关键受力点。完全仿制,以厂里目前的精密加工能力,短期内不可能。”
陈大校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林凡的话并未说完。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沉稳而坚定,“如果目标是修复,使其恢复功能甚至在一定期限内达到可用强度,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