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什么事?你说!只要三大爷我知道的,肯定告诉你!”阎阜贵一听“请教”二字,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推辞的动作也停了下来,顺势就把东西收下了。三大妈也从里屋出来,笑着给林凡倒了杯水。
林凡坐下来,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个小本子(其实是他画技术草图的本子),翻到一页空白处,问道:“三大爷,您是文化人,见多识广。我最近看厂里的一些技术文件,碰到个词叫‘标准化’,好像很深奥。您说说,这‘标准化’到底是个啥意思?是不是就跟咱们院里开会定规矩差不多?”
他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水平,既捧了阎阜贵,又确实像个好学青年会提的问题,而且巧妙地联系到了院里的事务。
阎阜贵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他最喜欢别人把他当文化人请教问题。他扶了扶破眼镜,清咳两声,摆出老师的派头,引经据典地解释起来:“这个‘标准化’啊,说来话长……早在秦朝,书同文车同轨,那就是一种标准化……放到现在,就是定下一个大家都要遵守的规矩、尺度,比如螺丝螺母的尺寸都一样,这样才能互相匹配,提高效率……”
第一卷第23章拉拢阎阜贵,分化大爷联盟
他滔滔不绝,从古代讲到现代,从理论讲到实际,虽然有些地方牵强附会,但确实能自圆其说。
林凡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不时点头,偶尔插一句:“哦!原来是这样!”“三大爷您懂得真多!”“这么说,咱们院里处理事情,要是也能有个更明白、更公道的‘标准’,是不是就能少很多扯皮了?”
最后这一句,看似无意,却精准地戳中了阎阜贵的心思。他作为三大爷,也没少受易中海“和稀泥”式管理的气,觉得自己的“学问”和“道理”得不到施展。
阎阜贵感慨地点点头:“可不是嘛!林凡你这话说到点子上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院里有些事啊,就是缺个硬邦邦、能服众的标准!”他不知不觉间,就开始向林凡吐露对易中海处事方式的不满。
林凡适时地附和几句,表示对阎阜贵“高见”的赞同。
两人聊了足有半个多小时,相谈甚“欢”。临走时,阎阜贵亲自把林凡送到门口,态度亲热了许多。
从那以后,林凡隔三差五就会拿点小东西(厂里发多了的劳保用品、偶尔买的便宜水果)去“请教”阎阜贵一些问题,有时是技术名词,有时甚至是历史典故,每次都能让阎阜贵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