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小鬼子先轰击阵地前沿的战壕、掩体,再延伸至后方的指挥点、预备队集结地。
其特点是初期火力密集,试图在短时间内瘫痪八路军防御体系。
紧接着,梯次冲锋,正面压制。
日军步兵以“小队(排)”为单位,成散兵线展开,在火力掩护下向八路军阵地推进。
通常分2-3波次,第一波试探性冲锋,利用地形(如土坡、田埂)匍匐前进,吸引八路军火力暴露位置。
第二波是主力冲锋,在重机枪、掷弹筒伴随下,快速突破前沿战壕,若遇顽强抵抗则转为近距离交火(拼刺刀、手榴弹)。
同时,日军深知八路军擅长依托地形机动,因此会在正面进攻的同时,派遣1-2个中队(连)的兵力,利用骑兵或摩托车的机动性。
沿八路军阵地侧翼的小路、山地迂回,试图绕到阵地后方,切断退路并形成合围。
特别是在山地战中,日军常派“挺进队”穿八路军服装,伪装成友军迂回,试图偷袭指挥中枢。
总之,日军的进攻套路核心是“火力压制+迂回包抄+步步为营”,依托装备优势打“正规战”。
而八路军一般来说,则以“避实击虚、灵活机动”应对,通过破坏日军补给线、夜袭薄弱点等方式,抵消其火力优势,形成了独特的“阵地游击战”模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