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针对交通线与据点,持续袭扰破坏。
对日军修复的铁路、公路,继续以小分队进行零星破袭。
比如夜间炸毁桥梁、拆除铁轨、破坏通讯线路,使日军交通线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增加其守备成本。
对新增据点采取“围点打援”或“长期围困”策略:对孤立的小据点,通过喊话劝降、冷枪袭扰、断绝水源等方式迫使其撤退。
对日军援军,则利用地形设伏,消灭其有生力量。
第四,发动群众,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
组织地方武装(如民兵、自卫队)配合主力部队,在根据地内建立岗哨、传递情报,形成“村村有哨、户户联动”的预警网络,提前掌握日军动向。
推广“地雷战”“地道战”等群众创造的战法:在日军必经之路埋设地雷,迟滞其推进。
在村落挖掘地道,实现“地下转移、地上作战”,使日军进入根据地后处处受袭。
第五,外线出击,牵制日军兵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