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就是我们仰仗佛力的方法。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到净土去,那在个清净的环境当中,修习戒定慧,在净土而完成我们内心的戒定慧圣道。因为这个法门是今生能够成就的,所以祖师叫作“易行道”。
那我们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一个解脱生死法门,就是净土的易行道法门。这个《净土十疑论》,它是用一种问答的方式,智者大师以十个问答的方式,把整个净土的因果,一个差别的内容做了一个详细的说明,使令我们能够真实的对弥陀的功德,生起断疑生信的一个目的。
好,我们看今天的讲义:
《净土十疑论》导读
这个“导读”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只是提出一些扼要的文字来说明,并没有把《净土十疑论》的全部内涵标出来,它是一个删繁取要的一个导读。
甲一、舍离众生疑
那么我们首先看第一个,第一个疑问,就是“舍离众生疑”。首先我们看征问的部分:
乙一、征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消文、消释。
三世诸佛跟十方的菩萨,他们的内心是以大悲心为他的事业。在佛法的传承当中,有小乘的佛法跟大乘的佛法:小乘的佛法的内心是出离——出离心,当然他对三界,主要是观察三界的苦谛,所以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所以小乘根本的思想,是以出离为他的一个自体。大乘佛法是以大悲心来怜悯众生作为自体;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应该有大悲心来做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们应该依止大悲心,来救度一切众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