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林愣了一下,随后点了点头:“我老家在浙东古镇农村,小时候家里穷,靠亲戚凑钱才读完高中。”他想起小时候的日子,想起妈妈带着他去亲戚家借钱,亲戚们的脸色像块发臭的豆腐,“我上大学的时候,村里的王大爷给了我五百块钱,说‘海林,好好读书,将来帮村里做点事’。”他的声音有点哑,“去年我回去,王大爷已经走了,他儿子在村里开了个养鸡场,因为贷不到款,倒闭了。”
陈敬山沉默了。他看着郭海林,眼睛里的冰似乎融化了一点。“你知道吗?”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做过农村信贷员。”他想起三十年前的自己,背着个旧帆布包,走在泥泞的田埂上,去村里的企业考察,“那时候,我也像你一样,想帮农民做点事。”他叹了口气,“但后来,我遇到了一个企业,老板跑了,我赔了三个月的工资,还被领导批评了。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敢碰农村企业了。”
郭海林看着陈敬山,突然明白了他的顾虑。“陈行长,”他说,“我知道风险很大,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放弃机会。”他从文件夹里掏出一张照片,是福贵竹编厂的工人在编篮子的场景,“你看,这些工人都是村里的媳妇,她们编篮子的时候,脸上带着笑。”他的声音里带着坚定,“要是我们能帮她们,她们就能留在家里,陪孩子长大,陪老人说话。这不是慈善,是责任。”
陈敬山看着照片里的工人,又看看郭海林的眼睛。他的手指在方案上轻轻敲了敲,终于点了点头:“好吧,”他说,“我给你批五十万,作为福贵竹编厂的试点贷款。”他停顿了一下,“但丑话说在前头,如果出了问题,你要负责。”
郭海林的眼睛亮起来:“谢谢陈行长!”他站起来,伸手要和陈敬山握手。陈敬山也站起来,握住了他的手。那只手还是那么凉,但郭海林能感觉到,里面有一丝温度。
“记住,”陈敬山说,“风险控制是底线。要是出了问题,我唯你是问。”
“我知道。”郭海林笑着说,“我会盯着福贵竹编厂,每天给他们打电话,直到贷款还清。”
陈敬山笑了。他指着郭海林的文件夹:“赶紧回去准备吧,明天把方案给我。”他停顿了一下,又加了一句,“要是成功了,我给你申请奖金。”
郭海林拿着文件夹,走出了会议室。外面的天已经黑了,路灯亮起来,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照片,想起王福贵的话:“郭经理,我要是能贷到钱,明年就能招三十个工人。”他笑了笑,迈开步子往前走。风还是有点冷,但他的心里暖暖的,像揣着个小火炉。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会很难走,但他不怕。因为他知道,他做的事是对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小小书屋;https://www.xxs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