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就不能让杨沅在都察院一直干下去。
都察院是监摄百官的,天然的立场上和文武百官就有些对立。
杨沅在都察院干太久了,会为他自己树立很多政敌。
在宋朝历史上,很多谏官最后都当了宰相,比如王安石、范仲淹、韩琦、富弼、张方平、欧阳修、包拯等……
但是这些人在台谏位置上,最多的也只干过一两年,然后就被调离了,相当于只是在台谏位置上镀了一层执法公正的金。
但凡朝廷有意培养为执政官的,就不会让他在台谏位置上干太久,久了得罪人太多。
杨沅又是个喜欢任事的,他在都察院才待了一年,整个吏部都被他干垮了,再让他干下去,他身上司法官的标签烙印就太深了,洗都洗不掉。
所以,赵瑗有意要把他调离。
这时候,就出现了诡异的一幕,众伴驾大臣虽然把杨沅夸得花团锦簇,但大家推举之时,大多回避了自己所在的衙门。
杨沅太出色,就会显得自己黯淡无光。
而且杨沅太会搞事情,他们和杨沅算是同一政治立场上的人,杨沅在外边搞事情,他们看的兴高采烈,也愿意为杨沅攘臂高呼,表示支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