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常居日本的华人收藏家订走了第五把,看中的是其艺术性和投资潜力;
京城一家顶级私人会所也下了订单,作为其茶室空间的点睛之笔。
虽然陆续有了客户,但是真正的市场考验,才刚刚开始。
定价发布后的几天,工坊的电话和网络账号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冰火两重天状态。
清河工坊的产品图册,尤其是最后那页名为价值解码的透明成本示意图,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涟漪。
来自大众层面的声音却并不友好。
工坊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充斥着冷嘲热讽:
“疯了疯了,柳条编的金子?”
“非遗不是护身符,这么搞是在消耗大众的情怀。”
“坐等打骨折,三千八考虑一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