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国摸爬滚打了许多年,始终是个小喽啰,不过,他攀上了一个大宦官——高力士。玄宗在藩时,高力士便是其依仗的亲信。诛杀太平公主时,高力士出力甚多。开元末,玄宗逐渐懈怠,四方呈来的表奏,都要先给高力士看,然后再交予皇帝。令人羡慕的是,高力士在翊善、来庭及兴宁诸坊都有宅邸,这些宅子都在长安城的东北部,靠近大明宫。
天宝九载(750),高力士将自己的一处宅邸改建为保寿寺,穷尽奢华,寺内钟铸成之际,高力士为此设斋庆典,举朝都来捧场。他的妻子吕氏去世时,葬礼甚是隆重,从高力士的家到吕氏的墓地,挤满了拜祭的人群。这些场面,可以用一个成语完美概括:趋炎附势。只是,谁能想到这样的权势竟会落到一个宦官头上。
在李辅国给高力士当牛做马的时候,必然能够感受到一个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宦官走出了宫廷。工作外出时,他们或在军队当监军,或出使藩邦。闲暇之余,他们融入了长安城的上流生活。要么来到寺院给佛祖捐钱,要么去到市场赏玩鸟兽,要么在城里修建宅邸,要么在城郊购置良田。
高力士得势之后,“宦官稍增至三千余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至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龙门石窟的一个小龛内,存有一碑,碑上的文字告诉我们:开元十八年,以高力士为首的一百余位宦官,捐造了四十八个西方无量等身佛像。宦官群体的经济实力非常雄厚,才能供养佛教这只吞金的巨兽。
追逐权力的道路无疑是极为枯燥的。李辅国长的丑,懂一点文字和计算,应该是一个上进的人。按部就班干了十几二十年,才抱到了高力士的大腿。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掌管马厩的账册。天宝年间,李辅国因为养马养的好,受到上司的赏识,被引荐去了东宫,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安史之乱后,李辅国劝李亨赶紧与玄宗分开,这样才有自立门户的机会。李亨听从了李辅国的意见,北上灵武,尔后迅速称帝,借天下大义纠集兵马杀回了长安。至德二载(757),肃宗回到长安,李辅国成了朝廷最重要的人物,不仅拥有朝政的决策权,还手握长安禁军。同年,玄宗也回来了,还有李辅国的老上司——高力士。
在某种程度上,李辅国要感谢高力士。高力士为每一个有野心的宦官树立了榜样:他们可以利用亲近未来皇帝的身份,参与权力的游戏。而且,李辅国也继承了宦官信奉佛教的时尚,史载他“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按照其地位,他多半也是一个供养佛教的金主。
不过,对于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李辅国并没有一丝怜悯。他将玄宗从居住多年的兴庆宫里赶出来,迁到了有着层层监视的太极宫。最后,他还将高力士流放到偏远的巫州。
“逼迁上皇”这件事尽管是宦官李辅国的自作主张,但史学界普遍认为,逼宫的背后,是唐肃宗李亨的默许。这对父子之间的恩怨情仇,由来已久。
当肃宗还在娘胎中时,唐玄宗就动过杀心。
睿宗年间,太子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的争斗日趋白热化。恰逢太子妃杨氏怀孕,李隆基担心姑姑暗地里使坏,便找来心腹张说商量对策:“太平公主不想让我有孩子,你可有办法应对?”但张说愣是半天想不出个法子。李隆基转念一想——要是自己先下手打胎,太平公主不就拿捏不了自己的软肋?狠人的脑回路往往异于常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