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屏的索尼液晶电视被拆箱、安装;顶配的台式机电脑摆进书房;意大利真皮沙发散发着淡淡的新皮革气息;
双开门的大冰箱被各种饮料塞满……他仔细地布置着这个“落脚点”,动作不疾不徐。
当最后一件物品归位,他给自己倒了杯冰水,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下方城市的脉动。
别墅的钥匙在指尖转了一圈,收进口袋。他更常待的地方,还是那个有些破旧的大学宿舍。方便,简单,也更能清晰地感受这烟火人间。
与此同时,什刹海附近那座二进的四合院,也迎来了它的新生。工程队已经进场,脚手架搭了起来,尘土飞扬中,旧日的雕梁画栋正被小心剥离。
工头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师傅,姓赵,精瘦干练,他拿着一份厚厚的装修预算表找到正在现场监工的李毅飞,黝黑的脸上带着一丝忐忑。
“李老板,”赵工头搓着手,把预算表递过来,声音不自觉地放轻了些,“您过目。材料都按您要求的最高标准,工艺也是顶格,老手艺加新科技,这费用……初步算下来,得这个数。”他伸出两根手指,又翻了一下手掌,比了个“八”的手势。
“八百万。”李毅飞接过预算表,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令人咋舌的单价:海南黄花梨木料、金丝楠木雕花、苏作手工榫卯、德国进口的智能家居系统、地下机房加固……他看得很快,几乎没有停顿,末了,只淡淡问了一句:“天天中介那三百万装修基金,对接好了?”
“好了好了!合同都签了,他们审核过方案,钱很快到位!”赵工头连忙点头。
“行。”李毅飞随手把预算表递还给他,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今天的菜价,“剩下的五百万,我下午就转过去。工期和质量,盯紧点。”
他抬眼,目光扫过忙碌的工人和院中那棵需要重点保护的老桃树,“特别是那个地下机房的空间和承重,散热通道预留,一点都不能含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