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舆论的力量
消息传至朝堂,满朝文武心中无不剧震,群臣都没有时间去震惊东林党人和东林书院查封之事。
陛下新提出来的这“景运功臣祠”与“硕鼠蠹虫羞耻碑”、“国贼汉奸唾骂碑”,哪里是土木工事,分明是悬于每个臣子头顶的千古判笔啊。
功名、利禄、权势……在青史留名与遗臭万年这般赤裸直刺魂魄的抉择面前,皆黯然失色。
谁不渴望身后名姓入那香火鼎盛的“景运功臣祠”,受后世君臣瞻仰礼拜?谁又不怕堕入那冰冷的“羞耻”、“唾骂”二碑,被千夫所指,万世唾弃?
君王这道旨意,不赐金银,不赏权柄,却直直刺穿了天下士人的肺腑命门,它用最冰冷的砖石与最缥缈的香火,牢牢执住了士林清流、衮衮诸公的七寸——那浸入骨髓、重于性命的“名节”二字!
文臣们脊背发寒,以往庙堂倾轧,政争成败,或贬官罢职,或流放充军,终有转圜余地,存着几分起复的指望。
可如今这三碑一祠之制,却如千古判笔,将“身后名”掌握在手中。入祠者流芳百世,钉碑者身败名裂,中间再无缓冲余地!
即便生前权势熏天、富可敌国,若身后名列耻辱之碑,则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将背负祖宗污名,饱受无穷之辱!这比任何律法枷锁都更令他们恐惧战栗。
陛下一招,狠辣如斯。非但以功臣祠利诱,更以羞耻碑、唾骂碑相胁。将文官赖以安身立命的“名节”被彻底攥在了皇权之手,化作随时可能斩落的尚方宝剑。
如此一来,往后的朝堂奏对,行事作为,谁还敢不尽心竭力,不心怀惴惴?稍有不慎,行差踏错,惹怒天威,或有贪赃枉法、通敌叛国之嫌,一旦罪名坐实,便是要钉上石柱,永世不得翻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