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大明巾帼秦良玉
京师文华殿内,檀香在立柱间游走,新补的科道官员捧着文书穿梭如织,廊下的靴声第一次显出整肃的节奏。
朱由校执朱笔批阅通政司奏本,紧锁多日的眉骨略略舒展,奏疏在御案上堆积如山,但那股刺鼻的硝烟味似乎淡了。
弹劾攻讦的折子少了七成不止,取而代之的,是河南提请修缮黄河堤防的条陈,是山东奏报新垦荒田的清丈数目,是两淮关于盐税增收的扎实奏表……,见状,朱由校的朱笔在字行间游走,速度也快了几分。
这几日,随着他前番点选的几位务实能吏陆续到任,六部和地方的衙门里像是被注入了新的气力。运转虽还不能说完全顺畅,但传递上来的不再是满纸空谈和倾轧。
即便是底下人揣摩上意,知道这位新君不耐烦党争撕咬,特意将这些扎扎实实关乎生民、赋税的奏本筛捡出来呈上以作安抚,朱由校此刻也并不在意。
“日久天长么…...”他指尖划过山东报来已具垦田的数目,心头一声微哂。后世曾有箴言,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二十一天,这朝堂的风气,岂是朝夕可变?
然则无妨,既是戏台子搭好了,他这位看客,便也顺势捧个场。总归是要在这股‘勤于事’的‘做戏’氛围下,慢慢将虚假熬出几分真意来,让那些真正关乎国本的议题,成为这庙堂之上不可逆转的洪流。
“嗯?”忽然一份名为《石柱宣慰司秦良玉请拨援辽行粮疏》的奏本,让他眉头一皱。
“臣兄邦屏、弟民屏率白杆兵三千人,已于七月廿七出山海关驰援辽镇。
臣领余部四千九百员驻通州整训,待兵部勘合即行。然军中冬衣敝旧,枪头锈蚀者十之三四;豆料短缺,战马日减秣粮三成。乞拨粮五千石、棉袄三千领、三眼铳二百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