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与鹰酱国际贸易
1971年3月的四九城,春风里还带着丝丝寒意。原第三兵工厂的大院里,工人们正忙着拆除生产线上的军工模具,钢铁碰撞的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回荡。老钳工赵德柱蹲在地上,用扳手拧着最后一颗螺丝,金属摩擦发出刺耳的"吱嘎"声。他的工作服后背已经湿透,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
"小心点!这可是咱们造过最精密的炮管模具!"车间主任王大庆扯着嗓子喊道,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产生回音。他手里拿着个搪瓷缸子,里面的茶水随着他的走动晃荡,偶尔溅出几滴,在水泥地上留下深色的痕迹。
突然,"咣当"一声巨响——是厂长王建国抡着二十斤大锤砸向了模具基座。这一锤下去,震得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在阳光照射下形成一道金色的光柱。工人们不约而同地咳嗽起来,有人掏出印着"劳动最光荣"的毛巾捂住口鼻。
"从今天开始,咱们改做这个!"王建国抹了把汗,从军绿色挎包里掏出一个亮闪闪的不锈钢保温杯。杯子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照得工人们眯起了眼。年轻的技术员小李接过来仔细端详,手指抚过杯身上精美的牡丹花纹:"乖乖,这可比造炮管精细多了!"
与此同时,在广州某保密军工厂的注塑车间里,技术员陈卫国正弯腰调试着新下线的注塑机。机器发出"嗡嗡"的轰鸣,震得脚下的水泥地微微颤动。他的白大褂口袋里插着三支不同颜色的钢笔,随着他的动作轻轻碰撞。
"温度再调高五度!"陈卫国对着操作工喊道,同时擦了擦眼镜片上的雾气。随着参数调整,注塑机发出"嗤"的排气声,紧接着一个个明黄色的塑料小鸭子排着队从模具里跳出来,"噗通噗通"地掉进包装箱里。
老车间主任张援朝拿起一只捏了捏,鸭子发出"嘎"的清脆声响,把他吓了一跳。"这玩意儿...真能换外汇?"他挠着花白的寸头,军装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窗外,下早班的工人们三三两两走过,他们手里的新式塑料饭盒相互碰撞,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
4月3日清晨,新成立的出口商品质量监督局门口,排队等待面试的应聘者已经拐过了两个街角。局长张卫国站在花岗岩台阶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因为清晨的雾气而结了一层水珠。"同志们!"他的声音通过喇叭有些失真,"从今天起,每一件出口商品都要过三关!质量关!标准关!形象关!"
屋檐下的麻雀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惊飞,扑棱着翅膀掠过排队人群的头顶。队伍中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下意识缩了缩脖子,手中的钢笔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啪嗒"声。
检验车间里,五十岁的老检验员周志明正戴着老花镜检查一批指甲刀。他粗糙的手指捏着游标卡尺,金属尺身与刀片摩擦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刀口弧度偏差0.1毫米,"他在记录本上画了个叉,"返工!"钢笔尖几乎要戳破纸张。
突然,流水线上的金属探测仪发出"叮"的警报声,红灯急促闪烁。一个印着"次品"印章的塑料筐自动移到了指定位置,机械臂"咔嗒"一声将不合格的产品精准投入。车间主任快步走来,皮鞋跟敲击水泥地面发出清脆的"哒哒"声。
5月的天津港,万吨货轮"东风号"正在紧张装货。起重机操作员刘大柱坐在驾驶室里,手握操纵杆,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左移五厘米!"对讲机里传来地面指挥的喊声,夹杂着电流杂音。刘大柱轻轻推动操纵杆,钢铁吊臂发出"吱呀"的呻吟,集装箱缓缓对准货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