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翼龙升级
1967年6月1日清晨,奉天兵工厂的试飞场上还笼罩着一层薄雾。陈樾裹紧军大衣,看着三架"翼龙2"无人机整齐地停放在跑道上,它们的机翼上凝结着晶莹的露水。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无人机项目组的二十多名骨干成员小跑着集合完毕,他们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交织在一起。
"同志们,"陈樾的声音在空旷的机场上回荡,"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给''翼龙''插上新的翅膀。"他的话音刚落,一架"翼龙2"突然自动启动了引擎,螺旋桨卷起的强风把几个技术员的帽子都吹飞了,引得众人一阵手忙脚乱。
项目组长赵卫国赶紧跑去关闭引擎,他的工作服被螺旋桨的气流吹得猎猎作响:"首长,这老毛病又犯了,电子管控制系统老是抽风。"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驾驶舱里那一堆密密麻麻的电子管,有几个管子还在闪着微弱的橙光,像是快要熄灭的炭火。
陈樾蹲下身,仔细查看那些电子管,玻璃外壳上沾满了指纹和油渍:"这些老古董该退休了。"他轻轻敲了敲其中一个管子,里面立即发出"噼啪"的杂音,吓得旁边的技术员赶紧往后缩了缩脖子。
6月25日,设计室里堆满了图纸,墙上贴着的"保密条例"已经被新的设计图遮住了一半。陈樾站在一块巨大的黑板前,粉笔灰沾满了他的指尖。黑板上画着"翼龙3"的初步构想图,线条流畅得像是要飞起来似的。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陈樾的粉笔在黑板上点出几个位置,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全部换成集成电路。"他的眼镜片上反射着窗外的阳光,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角落里,年轻的制图员小王正在拼命记录,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响声,墨水不时溅到他的手背上。
老工程师张建国推了推老花镜,镜片厚得像酒瓶底:"陈总,这集成电路靠谱吗?咱们可从来没......"他的话还没说完,陈樾已经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图纸,"啪"地拍在桌上,惊飞了几只落在窗台上的麻雀。
"上沪元件五厂的最新成果,"陈樾的嘴角微微上扬,"10微米工艺,比鹰酱人还先进。"图纸上的电路线条细如发丝,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张建国小心翼翼地捧起图纸,手指微微发抖,生怕弄皱了这宝贝。
三天后的深夜,设计室的灯光依然亮着。陈樾和几个核心工程师围在一台奇怪的设备前,这是他们刚组装出来的信号加密模块原型机。设备上的指示灯忽明忽暗,发出诡异的红光,像是某种生物在呼吸。
"测试开始。"陈樾按下开关,设备立即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像是摩尔斯电码。技术员小李紧张地盯着示波器,屏幕上的波形像心电图一样跳动:"成了!信号完全加密!"他激动得差点打翻旁边的茶杯,茶水在图纸上晕开一片褐色的痕迹。
7月1日,材料实验室里静得出奇。陈樾正通过显微镜观察一组镜头样品,镜片在灯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晕。桌上散落着各种规格的镜片,有的只有指甲盖大小,有的则像茶杯口那么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