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历史军事 > 历史军事 > > 第108章 光刻机 (1 / 3)
        第108章光刻机

        1966年2月25日清晨,上沪元件五厂的铁栅栏大门上还挂着褪色的春节对联。陈樾的吉普车碾过厂区坑洼的水泥路面,溅起的泥水在车门上画出几道弧线。厂长周志明小跑着迎上来,棉袄最上面的扣子系错了位,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蓝布衬衫领子,领口处还别着一枚小小的毛主席像章。

        "欢迎陈总莅临指导!"周厂长的声音有些发抖,呼出的白气在零下五度的寒风中迅速凝结成霜。他身后站着两排穿着深蓝色工装的工人,有个年轻小伙子的棉鞋破了个洞,露出里面打着补丁的旧袜子,在雪地里不停地跺着脚取暖。

        陈樾点点头,目光扫过厂区斑驳的砖墙。墙上的"抓革命、促生产"标语已经褪色,角落里堆着几个锈迹斑斑的铁桶,桶身上还残留着"小心轻放"的俄文字样。科技系统的扫描光幕无声展开,将整个厂区的建筑布局、设备分布尽数收入知识库。

        "先去三号车间看看。"陈樾说着,注意到周厂长的右手小指缺了一截——那是三年前一次设备事故留下的伤痕,伤口愈合处还留着明显的疤痕。

        晶体管生产车间比想象中还要简陋。十几台老式设备发出嗡嗡的轰鸣声,空气中弥漫着松香、金属和机油混合的刺鼻味道。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工正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比米粒还小的晶片,她的工作台上摆着个印有"劳动光荣"字样的搪瓷缸,里面的茶水已经凉了,表面结了一层薄薄的茶锈。

        "这是我们最好的净化工作台。"周厂长指着角落里用塑料布和木框临时搭建的封闭区域,语气中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塑料布上沾满灰尘和油渍,一角还破了个洞,用医用胶布草草粘着,透过缝隙能看到里面摆放的精密仪器。

        陈樾走近那台手摇式光刻机,黄铜部件已经被岁月磨得发亮,操作手柄上的防滑纹路几乎被磨平。他假装调整设备焦距,实则启动了科技系统的全方位扫描功能。淡蓝色的光幕扫过机器内部复杂的齿轮传动结构,在他的视网膜上投射出精密的三维立体图纸。角落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正在用狼毫小楷笔修补掩膜版上的缺陷,笔尖细得像头发丝,手腕稳如磐石。

        "这台机器每天能刻多少片晶圆?"陈樾问道,手指轻轻抚过工作台上深浅不一的划痕,那是多年使用留下的岁月痕迹。

        "三十片,如果不停电的话。"周厂长的回答让陈樾心头一紧。这个数字还不到他前世参观过的现代化芯片厂产能的百万分之一。窗外的电线杆上,几只麻雀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更显得厂房内热火朝天的工作氛围格外珍贵。

        2月26日,陈樾换上了和周厂长借来的深蓝色工装。衣服明显大了一号,袖口磨得起了毛边,后背上还有一块洗不掉的机油污渍。他跟着产线老师傅王建国从头开始制作3AG95晶体管,车间的暖气管道年久失修,呼出的白气在显微镜的目镜上结了一层薄霜,需要不时用袖口擦拭。

        "陈总,您看这个掺杂浓度..."王师傅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洗不掉的油污,但操作起精密仪器来稳如磐石。他指着示波器上跳动的绿色波形,眉头皱成了深深的"川"字,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