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小口径步枪
1970年3月的奉天兵工厂,春雪消融后的泥泞地面上,深深浅浅的车辙里积着浑浊的水洼。陈樾裹着洗得发白的军绿色大衣,踩着吱嘎作响的翻毛皮鞋走进501农机厂的灰色办公楼。他怀里紧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牛皮纸档案袋,上面用红笔龙飞凤舞地写着"绝密"二字,墨迹在潮湿的空气中微微晕染开来。
"老张,给你送点好东西。"陈樾推开技术科办公室斑驳的木门,生锈的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技术科长张建国正伏在掉漆的绘图板上修改图纸,铅笔在泛黄的图纸上划出细密的"沙沙"声,时不时还用橡皮擦去错误的线条,橡皮屑像雪花般飘落在他的旧军裤上。
"啥好东西?"张建国抬起头,老花镜片上反射着窗外透进来的阳光,镜腿上的铜锈在阳光下泛着暗红色的光泽。他放下磨损严重的绘图尺,金属尺子碰到掉漆的办公桌面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接过档案袋时,粗糙的手指与牛皮纸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
陈樾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哈出的白气在冰冷的空气中凝结成细小的水珠:"这是我从...特殊渠道搞来的小口径步枪资料。"他刻意压低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神秘,眼角细密的皱纹随着眨眼微微颤动。窗外,一只灰麻雀落在积满灰尘的窗台上,"啾啾"叫了两声,扑棱着翅膀飞走了,留下几片羽毛在风中轻轻飘荡。
张建国颤抖着戴上用胶布缠着镜腿的老花镜,布满老茧的手指小心翼翼地翻动图纸,纸张发出清脆的"哗啦"声。当他看清图纸上精密的设计时,喉结明显地上下滚动了一下:"这...这设计太精巧了!"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指着图纸上的一处构造,"看这个导气系统,比我们现在用的红星步枪先进至少二十年!"说话时,他花白的鬓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与此同时,在靶场试验场,几名穿着褪色军装的工程师正在测试缴获的鹰酱M16步枪。春日的寒风里,"哒哒哒"的枪声在空旷的靶场回荡,黄铜弹壳"叮叮当当"地落在冻得坚硬的土地上,有些还冒着缕缕青烟。记录员小王快速记下数据,钢笔尖划破纸张发出急促的"沙沙"声,墨水在纸上晕开小小的蓝色花朵。
"后坐力确实小,"试枪员老李揉了揉发酸的肩膀,褪色的军装袖口磨出了毛边,"就是这枪管容易卡壳。"他说着又打了一个点射,枪口的火光在暮色中格外醒目,照亮了他布满皱纹的脸庞。远处,几只乌鸦被枪声惊起,"嘎嘎"叫着飞向远处的白桦林。
1973年6月的步枪研究院会议室,老式电风扇"嘎吱嘎吱"地转着,却驱散不了夏日的闷热。汗水顺着专家们的鬓角滑落,在褪色的军装领口留下深色的痕迹。十几名专家围坐在掉漆的长条桌旁,桌上摆着拆解开的AKM、M16和红星步枪,金属零件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冷光,枪油的味道混合着汗水的咸涩在空气中弥漫。
"根据前线部队的反馈,"张建国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敲了敲,粉笔灰簌簌落下,在他洗得发白的袖口留下一片白色痕迹,"新步枪要兼顾轻便、稳定和火力持续性。"他拿起一支M16,枪托碰到桌面的闷响让在座的人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木椅发出"吱呀"的抗议声。
年轻工程师小刘举起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在灯光下一闪:"我建议采用5.56mm口径,这样出口时能直接用北约弹药。"他的声音有些发颤,钢笔帽在说话时不自觉地开合,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暴露出他内心的紧张。汗水顺着他年轻的脸庞滑下,在下巴处悬成一颗晶莹的水珠。
经过三个月的激烈讨论,会议室的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草图,粉笔灰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终于,在九月初的一个清晨,第一支样枪组装完成。当最后一个零件"咔嗒"一声卡入位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能听见窗外秋风吹动白杨树叶的"沙沙"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