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熊工程师骄傲地挺起胸膛:"这是我们列宁格勒设计局的最新专利!"
接下来的三天里,陈樾以同样的方式"参观"了"快速"级驱逐舰、"里加"级护卫舰甚至一艘"威士忌"级潜艇。每次回到招待所,他都会立即将扫描到的数据整理成笔记,常常工作到凌晨。警卫排的战士轮流在门外站岗,确保没有人打扰他。
最后一晚,瓦西里少将在基地军官俱乐部设宴招待。伏特加喝到第三轮时,少将已经满脸通红,拍着陈樾的肩膀说:"陈,你是个聪明人。但你要知道,战舰不是拼积木,光看几眼是学不会的!"他打了个酒嗝,"我们毛熊用了三十年才建立起现在的海军体系!"
陈樾举杯微笑,杯中的伏特加一滴未动:"您说得对,我们还有很多要向老大哥学习。"他在桌下悄悄按下了录音笔的停止键。
回到大连后,陈樾立即召集了舰船设计团队。八月的会议室里,四台电扇开到最大档位,却驱不散三十多人聚集产生的闷热。陈樾挂出一张巨大的图纸,上面写着"泰山号武器系统设计方案",字迹工整得像是印刷出来的。
"这是根据我们实地考察和现有技术设计的武器系统。"陈樾用教鞭敲了敲黑板,教鞭顶端的小红旗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摇晃,"包括声呐、雷达、主炮、防空武器、鱼雷、深水炸弹和火控系统七大子系统。"
老专家们传阅着草图,不时发出惊叹。"这雷达设计...用了相控阵技术?""主炮的供弹系统很独特啊,双路供弹?""防空系统居然能同时锁定12个目标!"
"问题是,"白发苍苍的武器专家刘老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充满疑虑,"这些系统我们都没造过,怎么确保能实现?特别是这个火控计算机,我们连晶体管都还依赖进口呢。"
陈樾胸有成竹地打开保险柜,取出一叠文件:"这是我和团队整理的参考资料。"实际上,这些都是系统根据扫描数据生成的图纸,只是经过了"去毛熊化"处理——所有俄文标注都被替换成了中文,部分设计参数也做了调整。
接下来的五个月,设计团队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陈樾将大家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子系统。他自己则像蜘蛛一样坐镇中央,每天在各个小组间穿梭,协调进度,解决技术难题。设计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警卫不得不每隔两小时就来催一次人。
十月份的一个雨夜,雷达组的张工浑身湿透地闯进陈樾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个烧焦的电路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