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关键。"陈樾拍拍手,让助手抬进来一个木箱,"我昨晚让车间连夜赶制的样品。"
箱子里躺着一枚粗糙但结构完整的火箭弹。专家们像见到宝贝似的围上去,有人甚至忍不住伸手抚摸那光滑的弹体。
"弹体用冷拔钢管,装药是改进的硝铵炸药,尾翼..."陈樾拿起弹体轻轻一拧,三片尾翼"咔嗒"一声展开,"就这么简单。"
老郑捧着火箭弹,手都在发抖:"这玩意儿...成本多少?"
"不到同口径炮弹的三分之一。"陈樾比了个手势,"而且生产速度快五倍。"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的声音。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在前线弹药消耗如流水的战场上,这种廉价又易生产的武器简直就是及时雨!
"立即立项!"赵厂长一锤定音,"老陈,需要什么你尽管说!"
陈樾早有准备,掏出一份清单:"首先得建个精密加工分厂,专门生产火箭弹的涡轮尾翼;其次要扩建装药车间..."
当天下午,兵工厂召开了紧急党委会。当陈樾展示完火箭炮的简易发射演示后(用一根钢管和模型火箭弹在厂区空地上试验),所有反对意见都烟消云散了。
"乖乖..."一位老红军出身的委员看着远处被炸得粉碎的靶标,喃喃自语,"这要是当年打游击时有这玩意..."
6月2日,建设新分厂的工程全面启动。陈樾亲自带着工人们在废弃的铸造车间里清理场地。没有起重机,就用滑轮组和人力搬运钢梁;没有混凝土,就用碎砖和石灰凑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