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史小说 > 军史小说 > > 第34章 风波暗涌,手艺传心破迷障 (2 / 4)
        陈雪却注意到另一个细节:这些“意外”都发生在游客最多的区域,而且每次都有人在旁边“恰好”拍到视频,剪辑后发在网上,标题都带着“兰心手作名不副实”“传统工艺不过如此”之类的字眼。

        “他们是想制造舆论,逼我们妥协。”张桂兰看着那些恶意评论,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但手艺好不好,不是靠嘴说的,得靠眼睛看,靠手摸。”她突然起身,“走,去工坊看看。”

        传统工艺工坊里,各国手艺人正在忙碌。中国苏绣大师顾文霞正带着徒弟绣一幅《百鸟朝凤》,银针在丝绸上翻飞,引得围观游客啧啧称奇;秘鲁编织大师玛塔则在教几个孩子编结“生命之绳”,彩色的羊毛线在孩子们手里渐渐变成展翅的飞鸟。

        角落里,一个穿着西装、背着昂贵相机的男人正对着顾文霞的绣绷偷拍,镜头恨不得贴到丝绸上。陈雪走过去时,他慌忙收起相机,嘴里嘟囔着“拍着玩”。顾文霞却像没看见似的,继续手里的活计,只是绣针起落的速度更快了。

        “这位先生,展区内禁止近距离拍摄工艺制作过程。”陈雪亮出工作证,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如果您对苏绣感兴趣,我们每周四有公开体验课,顾大师会亲自教基础针法。”

        男人的脸涨得通红,在周围游客的注视下灰溜溜地走了。顾文霞这时才抬起头,对陈雪笑了笑:“真正的手艺不怕看,但怕被别有用心的人偷。就像这刺绣,针法可以学,但对花鸟的理解、对丝线的感情,偷不走。”她说着,用银针在凤凰的尾羽处轻轻一点,那根金线瞬间仿佛有了生命,在光线下流转生辉。

        一场跨越屏幕的守护

        恶意视频在网上发酵的第三天,博物馆的官方账号收到了一条特殊的私信。发信人是个名叫“阿木”的初中生,他说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有人直播“快速仿制非遗手作”,用机器批量生产的木雕冒充非洲部落的手工制品,还说“传统工艺效率太低,早该被淘汰”。

        “这些机器做的东西冷冰冰的,没有灵魂。”阿木在私信里写道,“我爷爷是木匠,他说每块木头都有脾气,得顺着它的纹路来,那些人根本不懂!”他还附上了自己用爷爷教的方法雕刻的小木兔,兔子的耳朵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憨态可掬的灵气。

        这条私信像一束光,照亮了陈雪的思路。她立刻召集团队:“我们不能只被动防守,要主动出击——用真实的手艺故事对抗那些谎言。”

        当天下午,博物馆开启了“匠心直播间”,没有华丽的布景,只有手艺人真实的工作场景。镜头里,顾文霞大师展示苏绣的“虚实针”,讲解如何用不同角度的针法表现花瓣的层次;非洲木雕艺人卡鲁则一边雕刻一边讲述图腾背后的部落传说,“这道纹路代表河流,那道代表祖先的守护,不是随便画的”。

        最打动人的是日本金缮艺人中村雅子的直播。她没有演示复杂的修补技巧,而是静静地坐在镜头前,一点点清理一块破碎的古瓷片。“金缮不是要掩盖裂痕,是要尊重它的经历。”她用毛笔蘸着金粉,沿着裂纹细细描绘,“就像人会受伤,会变老,但这些痕迹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