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玄幻奇幻 > 玄幻奇幻 > > 第6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2 / 13)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古人说:“寿者,福之基也。”所有的功德、所有的安乐,一定是要建立在“存在”。比如这个讲堂,它有很多功能,当然灯光好,空间也设计得好,前提是它必须要存在。它如果没有寿命了,这所有一切都是空谈。

        作为我们一个凡夫来说,我们放弃了今生的快乐,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一种往生的正念,到了净土去了,我们当然很在乎你给我的有效期限,我受用的这个快乐果报有多久?因为我们总是希望一劳永逸吧。你不能够说到那个地方没多久又掉下来,还得要重跑一次。所以,寿命对我们是很关键的。

        我们来看看,极乐世界提供的寿命有多长。

        “设我得佛”,寿命当然是有限量了,因为还是有为法。既然它不是法身,它肯定是有限量。那有限量也没关系,到底是多大呢?它必须要超越百千亿亿劫,否则,“不取正觉”。其实它这个超越百千亿亿劫到底是什么概念,这里也没说,但是我们看《阿弥陀经》说,他的寿命是“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就是,反正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而阿弥陀佛给我们凡夫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也就是说成佛绰绰有余!当然,我们不能在极乐世界成佛,一个世界不能两尊佛,但起码修到等觉菩萨。

        这个寿命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

        凡夫问题就在哪里呢?就是这个死亡的问题非常严重。我记得大概二十几年前参加斋戒会,我讲完课的时候跟忏公师父告假。他老人家跟我开示,突然间讲一句话,我那个时候没有听懂。他说,我们学佛要体会一件事情:姜是老的辣!他的意思我大概也听懂一些,就是说,你们这年轻法师不要以为读了几本经就怎么样了,佛法要时间去体会的。

        其实,我那个时候没有完全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二十年后,我现在好像懂了。我觉得我对于无常、无我的道理体验更深刻了,对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也体验更深刻了。寿命对我们太重要!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一段的时间去消化、历练。因为,你明白道理是一回事,但是,人生的风风雨雨,如果你不明白道理,对你毫无意义。你一天到晚要么就是贪,要么就是瞋。但是你明白道理以后再面对人生的顺逆,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消化。

        也就是说,事实上寿命对我们是很重要的,但不幸的是,我们的寿命实在太短了。你只要问超过六十岁的修行人,我相信,他真的有个感慨啊: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真的是这样。就是我们现在这种年龄,我们算老一代的,我们觉得对佛法的体验、人生体验深刻了,但是精神体力真的不行了,稍微看一点书就很累、耗神。

        所以,我们从三十岁出家,算三十岁开始修行,到将近六十岁,三十年走过来,好不容易有点心得了,结果呢?结果死掉了。死掉以后,假设没到极乐世界去,又在娑婆世界投胎,我们又没有像藏传佛教会把你找过来,增上生,找过来培训你,所以你就顺其自然。等到你来生的时候,三十几岁的时候又开始学佛,善根发现,又开始修行,到六十岁,又死掉了!所以,我们的善根没办法相续,就是被死亡切成小块、小块、小块、小块。就像水,你煮一煮,快滚的时候把它关了,关了以后,下次再重新煮一次。所以我们的修行几乎每一次都从头开始,这个是在娑婆世界分段生死的最大的悲哀啊!就是说,一加一不等于二,我们没办法把前生的善根跟今生加起来,因为它中间有一个死亡隔在那里。

        其实我觉得,这个死亡对我们的伤害真的太严重。因为,你换了一个环境,可能就换一个思想,你很难把过去的善根跟今生重新串联起来。所以你看蕅益大师有一个感叹。他晚年著了《弥陀要解》,五十六岁著《弥陀要解》,五十七岁就走了。他著完《弥陀要解》,讲了一个偈颂,他说:“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宗乘教义两融通”,这个我们就不谈了。就是说,这个陶瓷捏好了,但是你没有烧之前,没有得到不退转之前,下一场雨,这个泥坯就全部化成泥土,下次再捏一次。这道尽了分段生死的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