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可别小看了《观经》下品的这些人。他造了罪业,内心起了业力的逼迫,产生极度的痛苦,而且百感交集的时候,他在极度的业障要现前、地狱火要现前的时候,能够听到佛号,“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心态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善根深厚!大善根人!
所以善导大师的说法是,因为我害怕生死,所以我放弃妄想。其实这种人是少数。我举一个例子好了。比方说,你现在打一个妄想,然后你想要去做一个错误的事情。我告诉你一件事,说,你这样子做不顺从本愿。你会打消这个念头吗?你会吗?你不会呀!你没那个本事。就是说,我们没办法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妄想。所以善导大师这个法……善导大师毕竟是唐朝人,诸位!唐朝是什么时代?那是像法时代,烦恼轻薄,善根深厚。所以,净土宗善导大师提出这个思考(怖畏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的时候,唐朝都没有人提出任何意见。
但是,到宋朝就有变化,永明大师就已经提出禅净双修的概念,到了明末的时候,蕅益大师把禅净双修落实。他认为,处理妄想,不能只是因为害怕生死。一般人不可能害怕生死就把妄想放掉,必须要先把妄想归零,叫正念真如。就是你要先远离妄想,你才有办法放下妄想。我们不可能住在一个水泡里面,去把这个水泡戳破,你没有那个本事。你一进入水泡,你就享受水泡了。你必须要先远离水泡,你才能够把它看破。所以,蕅益大师在放下主宰之前,加了一个“正念真如”,就是把心带回家。就是说,你要放弃主宰,首先你要先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先归零,然后你才容易放下主宰。
我想,祖师会对前面的祖师做修正,这一定有原因,因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心也在变。善导大师的法在那个时候恰到好处,把这个法放到末法时代,药太轻,病太重。因为时代变化了,完全靠一种皈依的心就能够放下妄想的毕竟是少数。因为我们现在受的环境的刺激比以前增加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多一道程序,叫作正念真如,必须要理观的智慧。蕅益大师看到这个时代不断地变化,所以他把善导大师的法门加以修正。
诸位!蕅益大师的圆修法门跟善导大师的专修法门,你不能解释成两个平行线,这是不对的。他们是一条线的,只是他把它更新了,把它加强了。就是说,蕅益大师基本上是承认善导大师的皈依的思想。他认为,一心归命的确是要放下主宰,但是直接放下主宰是有困难的,有现实上的困难。我们必须要先超越妄想,才有办法放下主宰。所以他等于是有所传承,但是有所改良。
我们来看看,蕅益大师是怎么把善导大师的思想做一些改良。这地方有三段:一,至心发愿;二,从心出发;三,自他不二。
戊一、至心发愿——临终接引愿(十九)
我们看第一段的“至心发愿——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临终的接引,主要地来自于十八跟十九。我们来看看十九愿的特色有哪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