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虚粒子拥有质量和动能,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情况?还是说,这本身就是正常的,只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这种粒子?
这些都很难说。
郭浩将这颗虚粒子命名为浩-虚粒子。
其实某种情况下,虚粒子这个命名体系,或许会有些问题,但是目前人类对于这个微观世界,了解的实在是太少了。
也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命名。
写完论文之后。
稍稍沉吟了一下,郭浩将这篇论文发到了《物理评论D》编辑的邮箱里。
它是一份由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的学术期刊,专注于理论和计算物理、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领域。在高能理论物理方向,《物理评论D》是重要的期刊之一。
发在了编辑邮箱之后,郭浩又将它上传了一份预印本在自己的arXiv的账号上。
这篇论文郭浩并没有单独署名,而是将自己的名字和庐州核聚变物理研究所的这些研究员的名字,全都放在了一起。
而且全都是第一作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