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助长党争,败坏纲纪。
最为典型者,莫过于历史上的东林党人。
明朝后期的东林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他们以书院为据点,鼓动“清议”,频频上疏弹劾权臣,口号响亮,却常裹挟私怨,借道德之名进行政治报复,致使朝政掣肘,台谏交恶,君相离心。
而书院之下,士子众多、门生遍布,结党成风。
“座主门生”之制在书院大行其道,导致“举贤不公、仕途成局”,破坏科举制度的初衷。
三、固化阶层,断绝寒门。
朱元璋创社学,本欲“使贫贱子弟亦能读书入仕”,然而世族书院盛行后,寒门子弟便被挤出教育体系之外。
书院以门第荐才、以族亲资助,考试内容亦趋功利,只为应试之道,不讲大义之理,更不顾下层之需。
即便后世如王阳明等高士,也尝试开办下层书院(如稽山、龙冈),广纳寒门,但终敌不过士绅财力所筑起的壁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