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历史军事 > 历史军事 > > 第三十二章:新四军直属大队的艰难征程 (1 / 3)
        第三十二章:新四军直属大队的艰难征程

        1939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划过江淮大地,似乎也预示着局势的陡然变化。国民党有计划地将安徽省动委会下设的40个工作团解散。这些工作团的成员,大多是满腔热血的学生,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毅然投身到抗日的浪潮中。

        曾经,每个县都设有工作委员会,在县动委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动委会和工作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致力于搞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深入街头巷尾、乡村城镇,进行抗日宣传,用激昂的话语点燃民众心中的抗日怒火;不辞辛劳地发动群众,让民众意识到自己在抗战中的力量;鼓励、组织热血青年参军入伍,为抗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推行二五减租政策,改善民众生活,以此凝聚民心,共同抵御外敌。

        然而,局势却急转直下。国民党县政府里潜伏的特务,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暗中窥视并掌握了动委会和工作团的一举一动。这些特务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许是为了维护国民党内部某些反动势力的利益,或许是受到了别有用心之人的指使,向国民党高层提供不实信息,歪曲工作团和动委会的抗日努力,导致这些积极抗日的组织被强行解散。

        工作团成员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悲愤交加。他们不明白,为何在国家危亡之际,自己一心抗日的行动却遭到如此残酷的打击。但他们并未就此屈服,一些成员在暗中商议,即使组织被解散,也要继续寻找机会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在困境中坚守着那份抗日救亡的初心。而这场变故,也让抗日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重重阴霾之下,民众对未来的抗日之路,充满了担忧与迷茫。

        1939年,安徽省动委会下属工作团的解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在进步青年群体中引发了一次鲜明的阵营分化。那些认同共★★理念、思想进步的有志之士,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共★★,他们坚信共★★才是真正能够引领国家走向光明、实现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而亲蒋且思想相对落后的人,则纷纷投向国民党一方。

        合肥动委会在这风云变幻中,也经历着人事的频繁变动。其第一任指导员耿家书,本是早期的共★★员,却因账目不清这一棘手问题,无奈卸任,而后远走四川。耿家书的离去,让合肥动委会一时群龙无首。

        田兰田在此关键时刻继任。表面上,他担任着指导员的职务,可实际上肩负着合肥工委书记的重任。田南田一心为抗日事业奔走,试图团结各方力量,推动抗日工作的开展。然而,11月的一次保长训练班上,毕业典礼的讲话却成了矛盾激化的***。田兰田言辞恳切,针砭时弊,却不慎触犯了国民政府的某些利益。合肥县党部书记路世奎竟公然在讲台上,对着田兰田扇了两个耳光。这一粗暴举动,使得矛盾彻底公开化,让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田兰田与李维知先后撤离,转移至无为开成桥一带继续开展活动。组织上迅速做出决策,选派陶明接任田兰田的职务,希望能在这艰难的局面下,稳住合肥地区的抗日工作阵脚,继续凝聚力量,为抗日事业不懈奋斗。在这动荡的时局中,各方力量此消彼长,抗日之路虽布满荆棘,但共★★人始终坚守信念,在困境中顽强探索前行。

        在那个局势错综复杂的时期,程明远在县动委会任职,凭借着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了解,逐渐摸清了唐县长手下的武装力量——县常备大队的底细。这县常备大队由唐县长兼任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总计约150人枪,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武装势力。

        程明远深知,若能争取到这股力量,对于抗日事业将是极大的助力。于是,他找到唐晓光,与之展开秘密会谈,直言想把这批武装拉出来,壮大抗日阵营。然而,唐晓光面露难色,道出实情:这大队是他从六安带过来的,要想将其整个拉出来,几乎不可能,一旦轻举妄动,定会立刻引起敌人警觉,前功尽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