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这样的战时编制,汉家曾打造过很多。
如太祖高皇帝六年,那场发生在平城的汉匈决战,因轻敌冒进而身陷白登之围的太祖刘邦,身边带着的便是北军三部校尉、共计六千名将士作为骨干,并精编的两万精锐先锋。
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大举叩边,自北地一路打到箫关,先锋游骑更是出现在甘泉山一带时,太宗皇帝慌忙征集的三部长安宿卫营:细柳、霸上、棘门三军,以及反推匈奴人出边墙的句注、北地等各路兵马,也都是这样的战时编制。
这样的编制,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特点。
——汉家在太祖刘邦‘士不教不得征’的军队建设基本纲领下,所具备的超强兵员素养,使得这些从百姓当中临时征召的青壮良家子,总能有合格线以上的战斗力。
在战时,只需要一个北军卒担任屯长,就可以确保五十个从未上过战场、从未见过血的关中良家子,具备相当可观的战斗力。
而在战争结束之后,这种临时扩编出来的临时编制,也往往能极为丝滑的遣散——良家子们脱下军袍,回到家重新扛起锄头,就又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户青壮。
对于中央政权而言,这样的临时编制,其优、缺点都十分明显。
优点固然是最大限度节省军队维持成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打仗了随时能有几十万大军,而且战斗力还相当不错!
没仗打时,却也根本不用每年几百上千万石粮食,去养着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