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钦因为是第一次独立负责销售一部电影,他没有想着“捞一笔就走人”,而是很认真地做了各种准备,包括宣传册、知名电影人推荐语等等。
包括《红舞鞋》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特别放映,都是陈钦主动策划才获得陈寅同意的。
光是这一场特别放映,就需要额外支出5万元人民币。
对于灵河关于《红舞鞋》的定位来说,这笔钱,其实没有必要出——
毕竟这部电影很难在威尼斯获得关注。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一件事,那就是一部电影,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地让自己被更多片商看到,被更多人看到。
放到华语电影上来说,很多人也疑惑,虽然国际市场对于华语电影不太买账,可是,蚊子腿再小也是肉,有总比没有好,为什么很多中国电影,根本没有尝试要去海外放映,或者直接上流媒体,出DVD?
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电影去海外找买家,不是你拎着电影去就行了。
交通、住宿这些成本,你得承担。外语字幕,甚至是配音,你得提前做好。来回沟通、谈判、合同拟定,等等,这都是前期成本。
在很难卖出去或者卖也卖不出一个高价的情况下,电影公司会愿意先支付这么多的成本,去赌一个海外销售的“可能性”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