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史小说 > 军史小说 > > 1164藤牌真能防鸟铳 (1 / 11)
        「缅军拿的那个藤牌,能防鸟铳吗?」

        李成梁冷不丁的问道。

        藤牌,在这个时代的大明来说,算是一种比较冷门的兵器,主要是这东西的使用多是在南方边境附近,内地和北方军队中几乎是见不到的。

        李成梁能一口叫出这个东西的名字,主要还是对于得益于《三国演义》的传播。

        实际上在史料中,无论是《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记载。

        所以就如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这些武器三国时期根本都没有出现一样,藤甲兵这个在《三国演义》里非常著名的兵种在三国时期也根本没有出现,自然也就不存在藤甲兵。

        真正出现藤甲记载的是明代,而且并不是少数民族的特产,茅元仪的《武备志·器械四》中记载:「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内水浸半月,取出晒三日,复入槽添水。如此浸满一周岁,晒干,照式编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轻坚,能隔矢刃。利于水火。又以此藤作笠,临敌作盔,阴则备雨。」

        而《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其实是罗贯中以明军中装备的藤甲为原型创作的南蛮藤甲兵的艺术形象。

        而在《武备志》的这个记载中不但没有提到藤甲怕火,反而特意强调「利于水火」,也就是说藤甲其实并不怎么怕火。

        实际上戚继光在福建抗倭的时候,军中就有藤牌手这么一个军职,由此其实也可以对藤牌的出处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国内最早出产于福建。

        至于福建人自创还是由海外传入,那就不得而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