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又催促:“写在这,我今儿就带了这个,写这儿吧,我求你了。”
“余切,签个名吧。”这话是王濛来说的,“你有一天也会发在《人民文学》的,现在签个名也不算什么。”
虽然已经做出了这种决定,但听到王濛也这么讲,刘芯武还是心如死灰。
余切的名字,写在了《人民文学》上。如同盖章落印,一锤定音。
东四八条52号,《人民文学》编辑部。
“我这段时间,禁止听音乐!”
“这下出大事了!”王濛没想到听音乐会听出这种事情。他对刘芯武有种愧疚的感觉,刘芯武是他的小老弟,很多文学创作上有他的影子。
做编辑,刘芯武自然已经做不下去了——余切永远不发《人民文学》都是因为出了个没水平的编辑。
眼下他发掘了再多作者都没意义了,到处串门走巷,去沪市约稿啥的都没用……他的发掘是假的,他的努力是白费,因为做了一件顶坏的事情。
这事儿随着余切越是出名,越让人发笑,最终会连累《人民文学》本身。
哪怕王濛自己都会劝退刘芯武。
但是,王濛还希望小老弟能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发光。“刘芯武,余切那种人是比较少的,但我们也能写我们自己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文学不是一个人的文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